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新涨平临软,斜阳倒射明。
不知身在镜中行。只觉蘋香风细梦都清。
沙净通鱼步,云低落雁筝。
野桃临水又清明。略似垂髫双桨那时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黄昏时分,湖面平静如镜,阳光倒映在水面上,显得格外明亮。诗人漫步在水边,仿佛置身于镜中,周围的景色让人感到恍惚,只能体会到那淡淡的蘋香和微风,仿佛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中。沙滩上干净得能看到鱼游动,低垂的云彩像是落下的雁阵。野桃花在水边绽放,明媚而清新,令人回忆起童年时划船的情景,充满了纯真的情感。
注释:
- 新涨:指新涨起的水面。
- 平临:水面平静而临近。
- 斜阳:傍晚的阳光。
- 蘋香:指水边的蘋草发出的香气。
- 雁筝:指大雁在空中飞翔的姿态。
- 垂髫:形容幼小的孩子,指年少无忧的时光。
- 双桨:划船时用的桨,寓意童年游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陛云(1626年-约1710年),字文韬,号岫云,清代诗人,精于诗、词、曲,曾任职于地方官员,后隐居山林。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景,情感细腻,擅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内心感受。
创作背景:
《南歌子》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期间。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之美,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南歌子》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宁静的黄昏场景。开头的“新涨平临软,斜阳倒射明”勾勒出水面和阳光的柔和,使人感到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接着,“不知身在镜中行”一句,带有一种恍惚的美感,仿佛身处梦境,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与幻影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蘋香风细梦都清”,不仅传达了自然的芬芳,更传递出一种清新而纯净的梦境感。这种梦境感在诗中不断深化,沙滩的干净、鱼的游动、低云的飞雁,都是对自然和生命的细腻观察。在最后,诗人以“略似垂髫双桨那时情”作结,唤起了对童年纯真时光的怀念,增添了作品的情感深度。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得当,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生活体验,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与画面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新涨平临软:水面刚刚上涨,显得平静而柔软。
- 斜阳倒射明:夕阳斜照,光线反射在水面上,显得格外明亮。
- 不知身在镜中行:行走在水边,景色如镜,令人恍惚,分不清现实与倒影。
- 只觉蘋香风细梦都清:只感觉到蘋草的香气,微风拂面,梦境般的清新。
- 沙净通鱼步:沙滩干净,可以看到鱼在水中游动。
- 云低落雁筝:低垂的云彩像飞翔的大雁,美丽而宁静。
- 野桃临水又清明:野桃花在水边盛开,清新而明亮。
- 略似垂髫双桨那时情:让人想起童年时光,划船的快乐情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身在镜中行”,将现实与倒影进行比喻,增强了诗的梦幻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如“蘋香风细梦都清”,让自然更具生机。
- 对仗:整首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纯真时光的怀念,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着生命与变化,流动的水代表时间的流逝。
- 阳光:象征希望与温暖,带来光明与生机。
- 鱼:生命的象征,代表自然的活力。
- 雁:寓意自由与飞翔,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桃花:象征美好与青春,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新涨”指的是: A. 刚刚上涨的水面
B. 刚刚降下的雨水
C. 刚刚升起的太阳
D. 刚刚落下的雪 -
“不知身在镜中行”的意思是: A. 不知道自己在水中
B. 不知道自己在梦中
C. 不知道自己在现实与幻影之间
D. 不知道自己在天空中 -
诗中提到的“野桃临水”体现了什么意象? A. 生命的脆弱
B. 自然的美好
C. 童年的回忆
D. 生命的斗争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俞陛云的《南歌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描绘了自然与情感的交融。俞陛云通过宁静的水面和夕阳展现了一种淡然的美,而李清照则在梦中描绘了失去的情感和时光的流逝,二者在意境上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过往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