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学士人论事三书》

时间: 2025-01-17 09:36:33

邦计伤虚耗,边民苦乱离。

诸公事缄默,三学论安危。

灾异天垂戒,修为国可医。

传闻上元夜,绝似太平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邦计伤虚耗,边民苦乱离。
诸公事缄默,三学论安危。
灾异天垂戒,修为国可医。
传闻上元夜,绝似太平时。

白话文翻译:

国家的计谋伤害了虚耗,边境的百姓苦于离乱。
众公卿对此事保持沉默,三学的讨论关乎安危。
灾难和异象天降警示,修身齐家治国可以医治。
听闻上元的夜晚,宛如太平盛世。

注释:

  • 邦计:国家的计策,指治国安民的策略。
  • 虚耗:指无谓的消耗。
  • 边民:边境的百姓,指居住在国境边缘地区的人。
  • 缄默:保持沉默,不发言。
  • 三学:古代指儒学、法学、兵学等,论述国家治安的学术。
  • 灾异:天灾和异象,指自然界的异常现象。
  • 垂戒:降下的警示或警告。
  • 上元夜:指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象征着团圆和庆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生卒年不详),字元亨,号复古,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了对时事的关心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边境不宁的年代。诗人通过对国家政策和社会现象的思考,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与对百姓生活的关注。

诗歌鉴赏:

《读三学士人论事三书》是一首充满政治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诗作。诗人在开篇就提到“邦计伤虚耗”,揭示了当时国家在治理上的失误,强调了国家策略的无效与资源的浪费。接着提到“边民苦乱离”,令读者感受到百姓在国家动荡中所遭受的苦难,表达了对民生困境的深切关怀。

在诗中,作者提到“诸公事缄默”,暗示着当时统治者的沉默与无作为,进而引出“三学论安危”的深刻思考,指出学术上的研讨与国家安危息息相关。后半部分提到“灾异天垂戒”,体现了天命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警示人们要重视修身齐家治国,以应对国家的危机。

最后一句“传闻上元夜,绝似太平时”,通过对比上元夜的繁华与现实的动荡,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渴望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这首诗用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探讨了国家治理、百姓生计与社会责任,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邦计伤虚耗:国家的政策导致了无谓的资源消耗。
  2. 边民苦乱离:边境人民因为战乱而遭受离散之苦。
  3. 诸公事缄默:当权者对国家的危机保持沉默,不愿发声。
  4. 三学论安危:对国家安危的讨论和研究需要借助儒学、法学等三学。
  5. 灾异天垂戒:自然的灾害和异象是上天给予的警告。
  6. 修为国可医:修身齐家治国的努力可以修复国家的危机。
  7. 传闻上元夜:听闻元宵节的热闹场景。
  8. 绝似太平时:与太平盛世的景象相似,暗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上元夜”与国家乱局的对比,强化了对太平生活的渴望。
  • 象征:灾异象征着国家的困境,修身则象征着解决问题的出路。
  • 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语气的坚定。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政策失误的反思、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以及对治国安民的渴望,揭示了社会责任与个人修养之间的关系,传达出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邦计:象征国家治理的方针与政策。
  • 边民:代表国家最边远、最受苦的百姓。
  • 灾异:象征自然与人祸的警示。
  • 上元夜:象征团圆与和平的美好愿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学”指的是哪三类学问? A. 儒学、法学、历史学
    B. 儒学、法学、兵学
    C. 儒学、诗学、书法

  2. 诗人通过“上元夜”与“太平时”的对比想表达什么? A. 对节日的喜爱
    B.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 对国家乱局的无奈

  3. “诸公事缄默”意味着什么? A. 当权者积极作为
    B. 当权者对国家问题的沉默
    C. 当权者对百姓的关心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王安石《泊船瓜洲》:同样关注国家与社会,其作品也反映了动荡中的个人情感,风格上更为抒情。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理想的追求,情感上与戴复古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戴复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