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马儒乂石门山居》

时间: 2025-01-19 19:16:35

寻君石门隐,山近渐无青。

鹿迹入柴户,树身穿草亭。

云低收药径,苔惹取泉瓶。

此地客难到,夜琴谁共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马儒乂石门山居 顾非熊 〔唐代〕 寻君石门隐,山近渐无青。 鹿迹入柴户,树身穿草亭。 云低收药径,苔惹取泉瓶。 此地客难到,夜琴谁共听。

白话文翻译:

我寻找你隐居在石门山的住所,山色近看渐渐失去了青翠。 鹿的足迹进入了柴门,树木穿过了草亭。 云层低垂,遮住了采药的小径,青苔缠绕着取水的瓶子。 这个地方客人难以到达,夜晚弹琴时谁能与我共赏呢?

注释:

  • 石门隐:指隐居在石门山中。
  • 鹿迹:鹿的足迹,象征山中的野趣。
  • 柴户:用柴木做的门,指简陋的住所。
  • 草亭:用草搭建的亭子,指简朴的居所。
  • 收药径:采药的小径。
  • 苔惹:青苔缠绕。
  • 取泉瓶:取水的瓶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非熊,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隐逸生活。此诗描绘了诗人寻找友人隐居之所的情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探访友人马儒乂隐居的石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山中的景象,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寻找友人隐居之所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居图景。诗中“鹿迹入柴户,树身穿草亭”等句,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山中的宁静与野趣。而“此地客难到,夜琴谁共听”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山水诗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寻君石门隐,山近渐无青。”:诗人寻找友人隐居的石门山,发现山色近看渐渐失去了青翠,暗示山中的幽静与远离尘嚣。
  2. “鹿迹入柴户,树身穿草亭。”:鹿的足迹进入了简陋的柴门,树木穿过了草亭,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象和简朴的居所。
  3. “云低收药径,苔惹取泉瓶。”:云层低垂,遮住了采药的小径,青苔缠绕着取水的瓶子,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幽静与野趣。
  4. “此地客难到,夜琴谁共听。”:这个地方客人难以到达,夜晚弹琴时谁能与我共赏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苔惹取泉瓶”中的“惹”字,赋予青苔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
  • 对仗:如“鹿迹入柴户,树身穿草亭”中的“鹿迹”与“树身”,“入柴户”与“穿草亭”,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通过描绘山中的幽静景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鹿迹:象征山中的野趣和宁静。
  • 柴户、草亭:象征简朴的居所和隐逸生活。
  • 云低、苔惹:象征山中的幽静和自然的野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鹿迹入柴户”中的“鹿迹”象征什么? A. 山中的野趣 B. 城市的繁华 C. 战争的痕迹 D. 商业的繁荣

  2. 诗中“此地客难到,夜琴谁共听”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B. 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C. 对战争的恐惧 D. 对商业的追求

答案: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幽静景象,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通过访问友人的庄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顾非熊的《题马儒乂石门山居》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中的幽静景象,但顾诗更多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而王诗则更多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顾非熊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提供了对唐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顾非熊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