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从西山授业,屡言后村当仁。
伯纪盖同学子,履常真对掌人。
白话文翻译:
曾经在西山接受教育,老师常常提到后村的义理。伯纪和我都是同学,真心地面对着那个掌管一切的人。
注释:
- 昔:从前,过去。
- 授业:传授学业,教授知识。
- 屡言:屡次提到,常常说。
- 当仁:应该承担责任,义不容辞。
- 伯纪:古代人名,可能指某位德高望重的学者。
- 盖:大概,可能。
- 履常:遵循常理,行事有规矩。
- 真对:真心地面对。
典故解析:
- 西山:指代某个著名的学府或隐士的居所,常常用来象征高深的学问。
- 后村:可能是指某个地方,以其仁义之风著称,代表一种理想的道德标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友直,号天池,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社会的关怀为主。刘克庄的诗风豪放,语言凝练,常常借用典故,以期达到深邃的意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以教育和道义为主题,表达对学术和道德的重视,以及对同学之间情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杂兴六言十首》中的这一首,简洁而富有深意。诗人通过回忆自己在西山的学习经历,唤起了对师长教导和同学情谊的珍惜。诗中提到的“后村当仁”,不仅是对道义的追求,也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一种期望。诗的开头,流露出一种怀旧之情,带着对教育的感恩;而后半部分则强调了同学之间的真诚与责任。整首诗在字句的简练中,透出一种深厚的人文情怀,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道德的坚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从西山授业:诗人追忆过去在西山学习的经历,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
- 屡言后村当仁:提到老师常常教导关于责任和道义,显示出教育的主题。
- 伯纪盖同学子:说明诗人与伯纪同为学子,强调同学之间的关系。
- 履常真对掌人:表达对那些在教育和道义上有影响的人物的敬重。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昔从西山”和“屡言后村”,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将教育比作一座山,象征着知识的高深和艰辛。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教育和道德为主题,强调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个人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对同学之间的情谊表示珍惜。整体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山:象征着高尚的学问和理想的追求。
- 后村:代表着道德和责任,体现了对社会的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曾在哪里接受教育?
A. 北山
B. 西山
C. 南山
D. 东山 -
诗中提到的“后村”象征什么?
A. 贫困
B. 道义
C. 学术
D. 自由 -
诗人对同学伯纪的态度是?
A. 疏远
B. 珍视
C. 轻视
D. 忽略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刘克庄的诗更偏重于个人对教育和义务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两首诗都体现了浓厚的人情味和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刘克庄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