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粝食忧民瘠,茅庐念士寒。
一生怜此老,错把两眉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民众生活困苦的忧虑和对读书人的关怀。诗中提到简单的食物使人忧愁,茅草屋的寒冷让士人感到无奈。作者一生怜悯这些贫困的长者,错误地将自己的眉头紧锁在一起,反映了内心的沉重与无奈。
注释
- 粝食:指粗糙的食物,通常用来形容贫困的生活。
- 忧民瘠:忧虑民众生活贫瘠。
- 茅庐:用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象征贫穷的居所。
- 念士寒:念及读书人的寒冷,表达对士人的同情。
- 怜此老:怜悯这些年迈的老人。
- 两眉攒:眉头紧锁,表示忧虑和烦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莹,号太和,宋代诗人、词人,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刘克庄的作品以豪放、奔放著称,尤其在词作上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大多反映时事,充满了对社会和民生的关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民众生活困苦的时代。诗人通过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困苦的同情。
诗歌鉴赏
《景定初元即事十首》中的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关怀以及对士人艰难生活的同情。诗的开头两句“粝食忧民瘠,茅庐念士寒”,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民众的困境,突出表现了社会的贫困与不公。通过对“粝食”的描述,诗人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艰辛,进一步通过“茅庐”这一意象,强调了士人生活的寒酸与无奈。
随后一句“一生怜此老”,展现了诗人对年长者的深切同情,反映出他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最后一句“错把两眉攒”则通过形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未来的深思。整首诗情感真挚,句句透露出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与对民众的同情,展现了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粝食忧民瘠:诗人通过“粝食”来描绘民众生活的贫瘠,表达对民生困苦的忧虑。
- 茅庐念士寒:以“茅庐”象征士人的无奈与寒冷,反映出即使是读书人也遭遇生活的艰辛。
- 一生怜此老:诗人一生关注和同情那些年迈的长者,体现出他的人文关怀。
- 错把两眉攒:通过紧锁眉头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对社会现状的深思。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 比喻:将生活的艰难和对人们的怜悯通过具体的意象展现出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意。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贫苦民生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心与对人性的思考,体现了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粝食:象征贫困和艰难的生活。
- 茅庐:象征士人的寒酸生活。
- 眉头:通过紧锁的眉头表现忧虑和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粝食”指的是什么?
A. 精致的食物
B. 粗糙的食物
C. 丰盛的食物
D. 传统的食物 -
诗中提到的“茅庐”代表了什么?
A. 豪华的宅子
B. 贫穷的住所
C. 学者的书房
D. 农民的田地 -
诗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忧虑
C. 愤怒
D. 满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该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杜甫同样以社会动荡和民生困苦为主题,表达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两首诗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对士人的同情和关怀,而杜甫则更为广泛地关心整个国家的命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
- 《刘克庄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