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事二首
刘克庄
因治陶朱术太精,世间无物足经营。
更将郭璞书频看,只恐青山尽凿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陶朱术(指陶渊明的种植技艺)而感到世间的事物难以经营;同时,他对郭璞的作品反复阅读,担心青山的美景会被人类不断开采而消失。
注释
- 陶朱术:指陶渊明所提倡的农耕理念,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反映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
- 郭璞:东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以其诗文和对山水的描写而闻名。这里提到他,表示诗人对自然的关注和对文学的热爱。
- 青山: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宁静,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宋代著名诗人,字梦得,号天池,晚号清白山人,擅长词、诗,尤其以五言诗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处于战乱与变革之中,诗人通过对陶朱术和郭璞的提及,表达了对自然资源被破坏的深深担忧,反映了人们对传统农业和自然美的向往与保护意识。
诗歌鉴赏
这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对自然的关怀。开篇提到“因治陶朱术太精”,诗人用陶渊明的名声来引导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陶渊明以其简朴的农耕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随即,诗人转述世间的物质经营,使人感到无法满足,似乎暗示了过度追求物质的无奈与失落。
接下来的句子提到“更将郭璞书频看”,显示出诗人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美好自然的向往。郭璞以其精致的山水诗而著称,诗人反复阅读,似乎是在寻找一种慰藉和灵感。然而,最后一句“只恐青山尽凿平”则是对自然毁灭的忧虑,表达了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深切警惕。
整首诗虽短,却层层递进,情感真挚,表明了诗人对自然的珍视与对人类行为的深思,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因治陶朱术太精:因对陶渊明的农业技艺研究得太深,暗示诗人对自然生活的深入思考。
- 世间无物足经营:社会中的物质追求无止境,表达了内心的空虚感。
- 更将郭璞书频看:诗人阅读郭璞的诗作,以寻找精神寄托,反映出对自然美的向往。
- 只恐青山尽凿平:诗人担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情开采,隐喻自然的消亡。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结构紧凑,前后对仗明显,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青山”象征自然美好,表达对自然的珍视。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展开,诗人通过对古代诗人的引用,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与对人类行为的深刻反思,呼唤人们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陶朱术:象征自然与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 青山:象征美丽与宁静,代表自然的纯洁与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陶朱术”指的是哪个古代诗人?
- A) 李白
- B) 陶渊明
- C) 白居易
-
郭璞以什么著称?
- A) 书法
- B) 山水诗
- C) 小说
-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 A) 漠不关心
- B) 珍视与忧虑
- C) 完全依赖
答案
- B) 陶渊明
- B) 山水诗
- B) 珍视与忧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对自然宁静之美的向往。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刘克庄更明显地表达出对自然被破坏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刘克庄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