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难后留别》
时间: 2025-01-07 23:50: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难后留别
作者: 徐石麒 〔明代〕
相与说乘槎。无计留他。
春花夜月尽鸣笳。
只有青青双眼在,曾见繁华。
飘泊向天涯。何处吾家。
浮萍知否是杨花。
自恨不如枝上鸟,犹自喳喳。
白话文翻译:
我们一起谈论乘着竹筏漂流,
却无计留住他。
春天的花朵和夜晚的明月都已消逝,
只有那双清澈的眼睛仍在,曾见过繁华。
我漂泊向天涯,不知道我的家在哪里。
浮萍是否知道那是杨花?
我自恨不如枝头的小鸟,
它们还能在枝上欢快地喳喳叫。
注释:
- 乘槎:乘坐竹筏,象征随意漂泊。
- 鸣笳:吹响的乐器声,常用来描绘春天的气息。
- 青青双眼:形容眼睛清澈明亮,可能是指某个特别的人。
- 繁华:繁盛的景象,指美好的时光。
- 浮萍:水面漂浮的植物,象征漂泊无依的生活。
- 杨花:杨树的花,轻盈飘浮,与浮萍相对照。
典故解析:
“乘槎”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表现一种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而“浮萍”则多用来形容无家可归、漂泊不定的状态。诗中提到的“夜月”和“春花”是典型的自然意象,常象征着美好而短暂的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石麒是明代的诗人,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代。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离别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反映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心境。
诗歌鉴赏:
徐石麒的《浪淘沙 难后留别》以离别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漂泊生活的无奈。全诗以“乘槎”开头,设定了一个轻松而又略显惆怅的场景。诗中提到的“春花夜月”代表着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令人感到遗憾。再到“青青双眼”的描写,似乎在暗示着某个特别的人,给诗人带来了温暖的回忆。接下来的“飘泊向天涯”则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明了,情感上却层次丰富,表现了人们在面对离别时的复杂情绪,包括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无奈。在最后两句中,诗人用“自恨不如枝上鸟,犹自喳喳”的自谦,表达了对自由和快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自责。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词在意境上更显深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相与说乘槎。
朋友们谈论着乘坐竹筏的事情,象征着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 -
无计留他。
却无计留住他,隐含对离别的无奈。 -
春花夜月尽鸣笳。
春花和夜月都已逝去,只有乐声在回响,暗示美好时光的结束。 -
只有青青双眼在,曾见繁华。
只有那双清澈的眼睛仍在,曾见过繁华的景象,象征着美好回忆的残存。 -
飘泊向天涯。何处吾家。
漂泊不定,心中无家,流露出孤独与迷惘。 -
浮萍知否是杨花。
提到浮萍与杨花,暗示漂泊与无根的生活。 -
自恨不如枝上鸟,犹自喳喳。
自责不如枝头的小鸟,象征着自由与快乐,表现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乘槎”比喻生活的随意与漂泊。
- 对仗:如“春花夜月”与“浮萍知否”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浮萍和杨花赋予了知晓的能力,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离别的主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漂泊生活的无奈,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活变迁时的情感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花:象征美好和青春的短暂。
- 夜月:象征宁静与思念。
- 浮萍:象征漂泊与无根。
- 杨花:象征无依无靠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乘槎”象征什么?
A. 自由的生活方式
B. 生活的重担
C. 追求名利 -
诗人对未来的情感是什么?
A. 期待
B. 无奈与迷茫
C. 安心 -
“自恨不如枝上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自豪
B. 自责与向往
C. 忍耐
答案: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离别的感伤,但更侧重于对往昔爱情的怀念,而徐石麒的《浪淘沙 难后留别》则更强调对生活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明清诗词选》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观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