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时间: 2025-01-08 22:12: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凉月二分残。圆缺谁看。繁镫渐远渐阑珊。独有凤箫声不断,还在前山。夜久莫凭栏。风露漫漫。满身香雾縠衣单。料得锦帷眠惯早。可耐轻寒。
白话文翻译:
夜空中的月亮已经残缺,圆缺之态又有谁去观看呢?华丽的灯光逐渐远去,夜色愈发昏暗。唯有那悠扬的凤箫声依旧在前山回荡。夜深了,别再倚靠在栏杆上。风露缥缈,湿气弥漫,身上只裹着轻薄的香雾衣衫。想必在锦帷之下早已习惯了安眠,怎能在这微寒之中忍受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凉月:形容月光清冷。
- 繁镫:指繁华的灯笼。
- 凤箫:一种乐器,常用来形容优雅的音乐。
- 莫凭栏:不要再倚靠栏杆,暗示对某种情感或景象的放弃。
- 香雾縠衣:指轻薄的衣物,带有香气,形容女子的娇柔。
典故解析:
- 凤箫:古代乐器,象征高雅与美好,常用于抒发离愁别绪。
- 夜久:夜深人静的时间,通常与思念、孤独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景祁(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词作,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变迁,诗人借助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怀恋,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歌鉴赏:
《浪淘沙》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雅的意境,展现了夜晚的清冷与孤寂。诗中的“凉月二分残”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月亮的缺失不仅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失落。接着,诗人描绘了灯光渐远的情景,表达了对繁华散去的无奈和感伤。
“独有凤箫声不断”一句,展现了音乐的陪伴,似乎在孤独的夜晚,唯有乐声可以带来一丝慰藉。然而,“夜久莫凭栏”又暗示出诗人内心的挣扎,倚靠栏杆的姿态不仅是生理的倚靠,更是情感上的寄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无奈。
最后两句“料得锦帷眠惯早,可耐轻寒”则是对安逸生活的反思,诗人习惯于温暖的环境,却在微寒的夜晚感到一丝寒意,象征着对过往美好生活的留恋。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展现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凉月二分残:月亮半阴,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清冷和孤独。
- 圆缺谁看:强调了月亮的缺失,暗示人们对美的关注逐渐减弱。
- 繁镫渐远渐阑珊:灯光逐渐暗淡,体现出夜色的沉寂。
- 独有凤箫声不断,还在前山:乐声的存在给予了诗人一丝慰藉。
- 夜久莫凭栏:不再倚靠栏杆,暗示放下对过去的执着。
- 风露漫漫:风和露水的细腻描写,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 满身香雾縠衣单:身上轻薄的衣物,传递出诗人的脆弱与娇柔。
- 料得锦帷眠惯早:习惯于美好的生活,却面临现实的困境。
- 可耐轻寒:在微寒中思索,反映出内心的挣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凉月”比喻心境的清冷。
- 拟人:将凤箫声拟人化,赋予其情感。
- 对仗:如“圆缺”和“繁镫”,展示了词句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反映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凉月:象征孤独与清冷的情感。
- 凤箫:代表优雅的音乐,传递慰藉。
- 香雾:暗示柔弱与脆弱的状态。
- 锦帷:象征温暖与安逸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凉月二分残”主要描绘了什么情景? a) 明亮的夜晚
b) 清冷的月亮
c) 繁华的灯光 -
“独有凤箫声不断”中,凤箫的作用是什么? a) 带来欢乐
b) 提供陪伴和慰藉
c) 让人感到孤独 -
诗人对锦帷的描述反映了其什么样的情感? a) 无所谓
b) 习惯于温暖的生活
c) 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答案:
- b) 清冷的月亮
- b) 提供陪伴和慰藉
- b) 习惯于温暖的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浪淘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但张景祁的作品更侧重于对孤独夜晚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流转。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