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春夜》
时间: 2025-01-08 22:46: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春夜
作者: 袁绶 〔清代〕
香雾湿红英。玉漏初停。庭闲如水竹声清。
人在隔花栏畔倚,倩影伶俜。
夜静罢调笙。月上疏棂。微风轻飏绣帘旌。
料峭春寒欺薄袂,逼醒馀酲。
白话文翻译
在香雾中,红花都被打湿,刚刚停下的玉漏(指水钟)如同初春的夜晚,庭院里清静得如同水中竹声。
此时,有人倚靠在隔花的栏杆旁,影子显得孤单而无助。
夜里静谧,笙乐也已停止,月光洒落在窗棂上,微风轻轻拂动着绣帘。
这春天的寒意让薄薄的衣袂感到刺骨,逼得我从醉梦中醒来。
注释
- 香雾:指花香弥漫的雾气。
- 红英:指红色的花朵。
- 玉漏:古代一种计时器,形似漏斗,用玉制成。
- 庭闲如水竹声清:庭院如同水边的竹子,声响清澈。
- 倩影伶俜:倩影美丽,但显得孤单。
- 微风轻飏:微风轻轻飘动。
- 料峭春寒:春天的寒冷微微袭来。
- 薄袂:薄薄的衣裳。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春夜的描写,反映出春天的温柔与寒意之间的对比,体现出诗人对春夜的细腻观察与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绶(约1660—约1730),字子兴,号海洲,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与绘画。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语言清丽而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浪淘沙 春夜》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时期。袁绶通过描绘春夜的宁静与清寒,表达了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
诗歌鉴赏
《浪淘沙 春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春夜的宁静与清寒,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诗的开头用“香雾湿红英”引入,营造出一种温柔而湿润的氛围,仿佛置身于花丛之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接着通过“玉漏初停”点明了时间的静谧,夜色之下,庭院的竹声如水般清澈,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感。
“人在隔花栏畔倚,倩影伶俜”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孤独的身影,似乎是在诉说着某种情感的无奈与哀愁。夜静如水,笙乐也已停止,月光透过窗棂洒落,营造出一种诗意的宁静。最后两句“料峭春寒欺薄袂,逼醒馀酲”,则通过春寒的刺骨感让人从梦中惊醒,暗示着生活中的无情与现实的压迫。
整首诗将春夜的美与冬寒的刺骨巧妙结合,形成一种温柔而又略显悲怆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香雾湿红英:描绘春夜的花香和湿润的气候,营造出温柔的氛围。
- 玉漏初停:时间的静止,暗示夜晚的宁静。
- 庭闲如水竹声清:庭院的宁静如同水中竹子发出的清声,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人在隔花栏畔倚,倩影伶俜:孤独的身影突显出诗人的情感状态。
- 夜静罢调笙:夜深人静,乐器停止,形成一种寂静的氛围。
- 月上疏棂:月光洒落,清冷而美丽的意象。
- 微风轻飏绣帘旌:微风拂动绣帘,增添了春夜的动感。
- 料峭春寒欺薄袂:春寒刺骨,感受到季节的寒意。
- 逼醒馀酲:从梦中惊醒,暗示着生活的无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庭闲如水竹声清”比喻庭院的静谧。
- 拟人:将春寒拟人化,赋予其“欺”的特性,增强感受。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春夜的细腻观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孤独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春夜的美丽与寒意交融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 香雾:象征着春天的气息,带来温暖和希望。
- 红英: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美丽。
- 玉漏:时间的流逝与静止,体现了生活的无常。
- 倩影:孤独与美的结合,表现内心的情感状态。
- 月光:象征着宁静与清冷,反映出诗人的心境。
- 春寒:象征着生活中的苦涩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香雾湿红英”中“香雾”指的是什么? A. 雾气
B. 花香
C. 霜气
D. 雨水 -
诗中“倩影伶俜”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喜
B. 孤独
C. 兴奋
D. 忧伤 -
“夜静罢调笙”中“调笙”指的是什么乐器? A. 笛子
B. 笙
C. 琵琶
D. 古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袁绶《浪淘沙 春夜》与杜甫《春夜喜雨》: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夜的景象,但袁绶更注重情感的抒发,杜甫则侧重于自然景色与人世间的联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诗词鉴赏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