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上元宰梁之仪承议》

时间: 2025-01-01 14:10:52

白下有贤宰,能歌如紫芝。

民欺自不忍,县治本无为。

风月谁同赏,江山我亦思。

粉墙侵醉墨,怊怅绿苔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上元宰梁之仪承议
作者:王安石
白下有贤宰,能歌如紫芝。
民欺自不忍,县治本无为。
风月谁同赏,江山我亦思。
粉墙侵醉墨,怊怅绿苔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贤良宰相的赞美与对政治无为的无奈。白下有位贤明的宰相,他的歌声如同美丽的紫芝一样动人。他对百姓的欺凌无法忍受,因此在治理上采取了无为的态度。风光明媚的夜晚,谁能与我共赏?我也怀念这片江山。醉酒后,粉墙上沾染了墨迹,心中怅然,发现青苔在滋长。

注释:

  • 白下:指的是白下(即白下区,今南京)的地方。
  • 贤宰:贤明的宰相。
  • 紫芝:紫芝是一种美丽的花,象征美好的事物。
  • 民欺:指的是百姓受到欺压。
  • 县治:指的是地方政府的治理。
  • 无为:无为而治,指的是不干预百姓生活的治理方式。
  • 风月:指自然的美景。
  • 怊怅:感到惆怅、惋惜。
  • 绿苔滋:青苔在墙上滋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晚号穷愚,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变法,推动新法的实施,致力于国家的富强与民众的福祉。王安石的诗风以豪放、清新著称,内容常涉及政治、社会和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可看作是王安石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一种反思和感慨。作为一位在北宋政治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和对人民生计的关注,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时代背景。

诗歌鉴赏:

《赠上元宰梁之仪承议》是一首蕴含深情与思考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政治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贤良宰相的敬仰和对无为治国的无奈。开头两句“白下有贤宰,能歌如紫芝”,用优美的比喻,赞美了宰相的才能与品德,歌声如同紫芝般美丽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接下来的“民欺自不忍,县治本无为”,则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与忧虑,贤宰虽有才华,但面对民众的疾苦和政治的无为,诗人的心中难免生出惆怅与无奈。

后半部分“风月谁同赏,江山我亦思”则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风月的美丽无人共享,江山的壮丽也只能在心中默默思念。最后一句“粉墙侵醉墨,怊怅绿苔滋”则以细腻的意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全诗通过对宰相的赞美与对治国理念的反思,展现了王安石的政治理想与人文情怀,流露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白下有贤宰:描述了一个贤明的宰相在白下地区治理。
    2. 能歌如紫芝:通过“紫芝”比喻宰相的才华,暗示其德才兼备。
    3. 民欺自不忍:宰相对百姓受欺负的态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
    4. 县治本无为:宰相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反映出对治理的无奈。
    5. 风月谁同赏:表达了孤独感,风景美好却无人共赏。
    6. 江山我亦思:怀念故土的壮丽与美好。
    7. 粉墙侵醉墨:描绘醉酒后的情景,墙上沾染了墨迹。
    8. 怊怅绿苔滋:青苔滋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惆怅。
  • 修辞手法

    • 比喻:“能歌如紫芝”,将宰相的歌声比作美丽的花朵,生动形象。
    • 对比:诗中将宰相的才华与政治现实的无为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贤宰的赞美与对政治无为的反思,表达了王安石对理想治理的向往,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惋惜。

意象分析:

  • 贤宰:象征理想的政治人物,代表着对公正与治理的追求。
  • 紫芝:象征美好与才华,寓意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风月:象征自然的美好,代表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 绿苔: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惆怅,暗示着无常与人生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王安石的《赠上元宰梁之仪承议》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美的赞美
    B. 对贤宰的敬仰与政治无为的无奈
    C. 对个人的生活感慨
    D. 对历史的反思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紫芝”象征着_____

  3. 判断题:诗中“风月谁同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想念。(对/错)

答案

  1. B
  2. 美好与才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赠上元宰梁之仪承议》杜甫的《春夜喜雨》,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感受与对社会的思考,但王安石更强调政治与治理,杜甫则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与生活困境。通过对比,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位诗人在表达情感与思想上的差异。

参考资料:

  • 《王安石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