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茅庐独宿西山》

时间: 2025-01-01 17:38:37

幕上宁容燕作巢,土阶竹屋近诛茅。

深行乐地思招隐,早悟危机欲绝交。

溪响隔溪来枕面,月光先月到林梢。

为官拓落真吾事,何用纷纷更解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新成茅庐独宿西山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幕上宁容燕作巢,
土阶竹屋近诛茅。
深行乐地思招隐,
早悟危机欲绝交。
溪响隔溪来枕面,
月光先月到林梢。
为官拓落真吾事,
何用纷纷更解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在西山的茅庐中住宿的情景。燕子在屋檐上安静地筑巢,土阶和竹屋靠近荒草的地方。诗人深思乐土,渴望隐居,早已意识到官场的危机与绝交。溪水的声响从溪的另一侧传来,月光早已照耀到林梢。作为一名官员,追求名利的落寞才是真正的追求,何必在纷扰中再去解嘲呢?

注释:

  • :指的是茅庐的帷幕。
  • 宁容:宁静地允许。
  • 诛茅:意为荒草,指代环境的荒凉。
  • 深行乐地:指深思熟虑、寻求乐土的地方。
  • 枕面:意指靠在枕头上。
  • 拓落:指的是追求名利的落寞。
  • 解嘲:意指对外界的调侃和讽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其诗作常反映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批判。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隐居西山的时期,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隐居生活的向往。在当时,士人之间往往存在着对官场的无奈与反思。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新成茅庐独宿西山》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反思。开篇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环境,燕子在屋檐下筑巢,传达出一种安逸的生活状态。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繁华的厌倦,渴望脱离官场的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诗中“深行乐地思招隐”一句,既表现出诗人的思考深邃,也显示出他对隐居生活的渴望。而“早悟危机欲绝交”则揭示了他对官场危机的早已觉察,心中对世俗交往的冷淡。

后半部分通过“溪响隔溪来枕面,月光先月到林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美好,对比出官场生活的喧嚣和浮华。最后两句则进一步明确了诗人的态度:作为官员,他更看重内心的追求,而非外界的纷扰与嘲讽。这种情感在整个诗中贯穿始终,表现出一种对自然和内心宁静的向往,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幕上宁容燕作巢:茅庐的帷幕上安静地容许燕子筑巢,描绘出宁静的生活环境。
  2. 土阶竹屋近诛茅:脚下是土阶,周围是竹屋,环境的朴素自然。
  3. 深行乐地思招隐:心中深思熟虑,渴望寻求隐逸的乐土。
  4. 早悟危机欲绝交:早已意识到官场的危机,渴望与外界绝交。
  5. 溪响隔溪来枕面:溪水声从另一侧传来,依偎在枕头上,享受这份宁静。
  6. 月光先月到林梢:月光早已照耀到树梢,描绘出夜晚的静谧。
  7. 为官拓落真吾事:作为官员,追求名利的落寞才是真正的事。
  8. 何用纷纷更解嘲:何必在纷扰中再去解嘲,自我调侃。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内心的情感。
  • 拟人:燕子的筑巢和溪水的声响都赋予了生命,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性,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纷扰的厌倦,展现出一种对内心宁静和自然和谐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象征着自由与宁静的生活。
  • 溪水:代表自然的声音,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月光:象征着纯净和心灵的明亮。

这些意象不仅体现了自然的美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弥逊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溪响”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纷扰
    B. 宁静
    C. 悲伤
    D. 兴奋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向往隐逸
    C. 交友
    D. 旅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暾》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比较李弥逊与王维的作品,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隐逸生活的追求,但李弥逊更侧重于对官场的批判,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寄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