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次李宗伯韵
作者: 黄士俊 〔明代〕
原文展示:
火云方峍屼,清赏到林塘。
兴洽原同调,花明亦故乡。
轻阴移野席,远曲度霓裳。
莫厌归来夕,银蟾已吐光。
白话文翻译:
火红的云彩在天空中弥漫,清幽的景致延伸到林塘。
兴致相投,此地的风景如同故乡的乐曲,花开的明艳就像故乡的景色。
轻柔的阴影移到野外的席子上,远方的乐曲透过了霓裳。
不要厌倦归来的夕阳,银色的月亮已经吐出了光辉。
注释:
- 峍屼:高耸的样子,形容云彩如山般的壮观。
- 清赏:指清幽的景致和赏玩的心情。
- 兴洽:兴致相投,心情愉悦。
- 度霓裳:指音乐或乐曲穿过霓裳的意境。
- 银蟾:指月亮,形容其如银色的蟾蜍。
典故解析:
- 诗中的“银蟾”常用来指代月亮,源自古代传说,月亮上有蟾蜍的形象,象征着团圆与思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士俊,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黄士俊游览时,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与对故乡的思念交融在一起,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故乡的依恋。
诗歌鉴赏:
《次李宗伯韵》是一首充满自然美和人文情怀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自然的景色与内心的感受紧密相连。开头的“火云方峍屼”,描绘出一幅壮丽的云彩景象,给人以视觉冲击。接下来的“清赏到林塘”,则暗示了诗人在享受这景色时的从容与淡泊。
诗中对故乡的怀念表现得尤为深刻,“兴洽原同调,花明亦故乡”一联,表达了诗人与故乡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即使身处他乡,花开之美依旧让人想起故乡的种种。接下来的“轻阴移野席,远曲度霓裳”,则将自然环境与音乐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仿佛在描绘一场美妙的野外音乐会。
最后一句“莫厌归来夕,银蟾已吐光”,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归家的渴望,也暗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整首诗在自然景色的描写中,融入了情感的抒发,使得作品层次丰富,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火云方峍屼:描绘出壮观的云彩,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 清赏到林塘:表达诗人在此情此景中感受到的清新与自然。
- 兴洽原同调:说明诗人与自然景色之间的和谐与共鸣。
- 花明亦故乡:强调花的美丽与故乡的亲切感。
- 轻阴移野席:描绘出夕阳下的轻柔阴影,增添了诗的柔和感。
- 远曲度霓裳:音乐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远方的美妙。
- 莫厌归来夕:表达对归家的期待与希冀。
- 银蟾已吐光:用月亮的光辉象征团圆与温暖。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蟾”比喻月亮,寓意深远。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云、花、月等意象交织,构成了丰富的自然画面。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故乡之间的深厚情感,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意象分析:
- 火云:象征着壮丽的自然景观。
- 林塘:代表宁静与安逸的环境。
- 花明:象征着美好与故乡的情感联系。
- 银蟾:象征着团圆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哪种自然现象开篇?
- A. 风
- B. 火云
- C. 雨
- “银蟾已吐光”中的“银蟾”指代什么?
- A. 太阳
- B. 月亮
- C. 星星
-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哪个地方的思念?
- A. 朋友
- B. 故乡
- C. 山林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对月亮的美好感受,但更侧重于对孤独的反思。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水的宁静之美,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归属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黄士俊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白与王维的诗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