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眼前风物又残秋,
芦絮浑如柳絮稠。
相像红桥佳丽地,
诗人合住小扬州。
白话文翻译
眼前看到的景物又是残秋,芦苇的绒絮和柳树的絮状物似乎混在一起。让我想起那美丽的红桥,就像是那风景如画的扬州,诗人仿佛就住在这里。
注释
- 风物:自然景物,这里指眼前的景象。
- 残秋:秋天即将结束,秋景渐渐凋零。
- 芦絮:指芦苇的绒毛,常在秋冬时节飞舞。
- 柳絮:柳树的花絮,轻盈飘散。
- 红桥:指色彩鲜艳的桥,象征美丽的景色。
- 佳丽地:美丽的地方。
- 小扬州:指扬州的一部分,扬州以其优美的风景而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承谟(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冬之交,诗人通过描绘眼前的景色,抒发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慨。诗中提到的“红桥”和“小扬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意象,反映出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自然的向往。首句“眼前风物又残秋”,点明了时间背景,残秋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接着“芦絮浑如柳絮稠”,用“浑如”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的景色,芦苇与柳树的絮状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仿佛让人置身于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卷之中。
“相像红桥佳丽地”一句,抒发了诗人对美丽景色的向往和赞美,红桥象征着繁华和浪漫。而“小扬州”则代表了诗人心中理想的栖息地,寄托了他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整首诗情景交融,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眼前风物又残秋:描写眼前的自然景色,暗示时间的流逝。
- 芦絮浑如柳絮稠:比喻芦絮与柳絮交错,丰富了秋天的意象。
- 相像红桥佳丽地:将眼前的美景与理想化的红桥联系起来,表达诗人对美的向往。
- 诗人合住小扬州:表达了诗人希望在美丽的地方安居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芦絮与柳絮进行比较,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工整,展现出诗人对语言的把握。
- 意象:秋天的景象、芦絮、红桥等,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秋天残景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风物:象征自然与生活的结合。
- 芦絮与柳絮:象征着秋天的轻盈与流逝。
- 红桥:象征着美丽、繁华和浪漫。
- 小扬州:象征着理想的栖息地,寄托着诗人的生活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红桥”象征什么?
- A. 贫穷
- B. 美丽与繁华
- C. 哀愁
-
“眼前风物又残秋”中“残秋”的意思是?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即将结束
-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A. 拟人
- B. 比喻
- C. 排比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李承谟的这首《题高寄泉孝廉柳桥晴絮图 其七》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自然风景,但李承谟更侧重于对生活理想的向往,而王维则更强调对宁静生活的享受。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承谟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