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昙延法师讲罢赴上都
金缕袈裟国大师,能销坏宅火烧时。
复来拥膝说无住,知向人天何处期。
白话文翻译:
送别昙延法师讲完课后前往上都。
身披金缕袈裟的国师,能够在火灾中消除烦恼。
再来相聚时,谈论无常,知道人身在天上何处期盼。
注释:
- 金缕袈裟:金缕袈裟,指用金线织成的僧袍,象征高贵的僧人。
- 国大师:指精通佛法的高僧。
- 销坏宅火:意指化解灾难,拯救众生。
- 无住:佛教中常提到的“无住无碍”,意指心灵不被事物所拘束。
- 人天:指人间和天界,暗含对生死轮回的思考。
典故解析:
“金缕袈裟”与“国大师”都属于佛教用语,反映了唐代社会对高僧的尊重与崇拜。昙延法师的角色不仅是传教者,也是思想的引导者,传达了佛教的核心理念——无常与解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卢纶,唐代诗人,字子瑄,号澄江,生于今陕西省,擅长山水诗与咏怀诗。他的诗风清新俊逸,常表现出对佛教思想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时代背景是佛教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高僧被邀请讲经说法,诗人以此为题材,表达对昙延法师的尊重与对佛教思想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的形式,抒写了对昙延法师的敬意与佛教思想的思考。首句“金缕袈裟国大师”直接点名法师,以金缕袈裟的象征,体现了法师的尊贵和高尚。接着“能销坏宅火烧时”的意象,既可以理解为法师能够在火灾中保全众生,也隐喻了他在世俗烦恼中的超然与解脱。第三句“复来拥膝说无住”,提到与法师再聚时的情景,表现出一种亲切而深邃的交流,强调了佛教教义中的无常与无住。最后一句“知向人天何处期”,则是一种哲学思考,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命运的迷茫与希望,既有对来世的期待,也有对当下生活的感悟。
整首诗在简洁的文字中,融入了深刻的思想,表现出唐代士人对佛教思想的认同与追求,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明确地点法师身份,金缕袈裟的描写突出了其高贵地位。
- 第二句:通过“销坏宅火”,展现法师的智慧与慈悲,暗示他能化解众生的苦难。
- 第三句:与法师的亲密接触,表达对佛法的理解,体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第四句:思考人类的生存与超脱,体现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法师比作能够消灾解难的存在,彰显其重要性。
- 拟人:赋予袈裟以象征意义,表现出佛法的温暖与力量。
- 对仗:整体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主要探讨了佛教中无常与解脱的思想,表达了对高僧的仰慕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结合了对生命的珍惜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缕袈裟:象征高贵、智慧与慈悲。
- 宅火:表示生活中的困扰与烦恼。
- 无住:体现佛教思想中的一种超脱状态。
这些意象均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寓意着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金缕袈裟”指的是什么?
- A. 普通僧衣
- B. 高僧的象征
- C. 生活中的烦恼
-
诗中提到的“宅火”象征什么意思?
- A. 生活的安宁
- B. 生活中的困扰
- C. 火灾
-
“无住”在佛教中意味着什么?
- A. 拘束
- B. 超脱
- C. 短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
- 白居易的《忆江南》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别》中也展现了对友人的送别情感,但更侧重于自然的描写与离别的伤感,而卢纶此诗则更深入探讨佛教思想与人生哲理,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参考资料:
- 相关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佛教与唐代文化》
这些资料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唐诗及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