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忽诗》

时间: 2025-01-01 11:32:11

毋忽咫尺水,中恐有伏龙。

毋忽寻丈山,中恐有毒蟲。

是以古君子,不敢欺盲聋。

审密言语间,戒谨闇室中。

几微怠所防,敌国起奴重。

事固不可忽,理亦不可穷。

周室八百年,成于垂钓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毋忽咫尺水,中恐有伏龙。
毋忽寻丈山,中恐有毒蟲。
是以古君子,不敢欺盲聋。
审密言语间,戒谨闇室中。
几微怠所防,敌国起奴重。
事固不可忽,理亦不可穷。
周室八百年,成于垂钓翁。

白话文翻译:

不要忽视身边的小水流,可能会藏有伏藏的龙;
不要轻视高大的山脉,可能会潜藏有毒虫。
因此古代的君子,不敢去欺骗盲人和聋人。
在言语之间要谨慎细致,在黑暗的房间中要小心谨慎。
一旦微小的怠慢被疏忽,敌国就可能兴起重大的威胁。
事情本就不可轻视,理智也不可穷尽。
周朝的兴盛延续了八百年,正是源于那位垂钓的老人。

注释:

  • 毋忽:不要忽视。
  • 咫尺水:指近处的小水流。
  • 伏龙:潜藏的危险,象征着未被发现的威胁。
  • 丈山:指高大的山脉。
  • 毒虫:危险的生物,象征潜在的危害。
  • 古君子:古代贤明之士。
  • 盲聋:比喻无知或不能察觉。
  • 审密言语:对待言辞要谨慎小心。
  • 闇室:黑暗的房间,比喻隐秘的环境。
  • :松懈、懈怠。
  • 奴重:奴隶的重任,指外敌的威胁。
  • 理亦不可穷:道理也不能穷尽,意思是要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
  • 周室:指周朝,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朝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端臣,宋代诗人,生平不详,注重道德、理智和古典文化的传承。他的作品往往蕴含深厚的历史感和哲理性。

创作背景:

《毋忽诗》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政治、伦理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古代君子的描绘,强调了对潜在危险的警惕和对道德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歌鉴赏:

《毋忽诗》是一首具有强烈警示性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全诗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隐喻出人世间的复杂与危险。首联以“咫尺水”与“伏龙”对比,生动地提醒人们身边的危险常常不被注意;接着“丈山”与“毒虫”的比喻进一步深化了警示的意味,意味着即便是高大、坚固的存在,也可能隐藏着致命的威胁。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古代君子的智慧,指出了道德与真理的重要性,强调了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警觉与谨慎的必要性。最后以“周室八百年”作为结尾,指出长期的稳定与繁荣来源于对细节的重视与对潜在威胁的防范。整首诗言简意赅,警言如铮,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毋忽咫尺水,中恐有伏龙:警示人们即使在看似平静的环境中,也要警惕潜在的危险。
  2. 毋忽寻丈山,中恐有毒虫:即使面对高大的事物,内里也可能藏有危险。
  3. 是以古君子,不敢欺盲聋:古代的智者明白,不应侮辱或轻视无知者。
  4. 审密言语间,戒谨闇室中:在言语上要严谨,在隐秘场合要格外小心。
  5. 几微怠所防,敌国起奴重:小的疏忽可能导致外敌的威胁。
  6. 事固不可忽,理亦不可穷:事情不能轻视,理智也不能局限。
  7. 周室八百年,成于垂钓翁:周朝的长久兴盛得益于贤者的智慧和耐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咫尺水”与“伏龙”,以及“丈山”与“毒虫”的对比,揭示潜在的危险。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相结合,使得诗句生动形象。
  • 反复:强调了小心谨慎的重要性,形成了诗歌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谨慎与警觉的重要性,警示人们在生活中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对潜在的危险保持高度的警惕。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代智者品德和智慧的赞美,启示后人要尊重历史和道德。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流动与变化,暗示潜在的变故。
  • :传统文化中的象征,具有力量与危险的双重性。
  • :稳固与高耸,代表着看似不可动摇的事物。
  • :小而致命的存在,象征着微小却不可忽视的威胁。
  • 君子:智慧与道德的化身,代表着理性的思考与行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咫尺水”象征什么?

    • A. 安全
    • B. 潜在的危险
    • C. 自然的美
    • D. 生活的平淡
  2. 诗人提到的“盲聋”主要是指什么?

    • A. 无知和不能察觉
    • B. 身体缺陷
    • C. 社会底层
    • D. 年老体衰
  3. “几微怠所防”的意思是什么?

    • A. 忽视小事可能引发大问题
    • B. 勇于担当
    • C. 常常处于警觉
    • D. 不敢轻言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登高》相比,《毋忽诗》更注重对潜在危险的警示;而《静夜思》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两者都是在不同层面上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