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犹忆归淮甸,何期陷敌尘。
祗闻残破惨,未得死生真。
梦不谙长路,书难附便人。
吞声无限泪,一滴一伤神。
白话文翻译
我仍然记得归去淮甸的情景,谁曾想到却陷入敌人的尘土之中。
只听到残破的惨状,却没有得到生死的真实消息。
梦中不知漫长的路途,书信也难以寄托给路上的人。
我忍住声音,泪水无尽,一滴一滴都伤透了我的心。
注释
- 犹:仍然,还是。
- 淮甸:指淮河沿岸的地区,可能是诗人故乡的代称。
- 陷敌尘:陷入敌人占领的地方,尘土指战乱带来的破坏。
- 祗闻:只听到。
- 残破惨:形容惨烈的战斗和残破的景象。
- 未得死生真:没有得到关于生死的真实消息。
- 梦不谙长路:梦中不知道漫长的旅途,形容心情的迷茫和无奈。
- 书难附便人:书信难以寄托于人,表达了信息无法传递的无奈。
- 吞声无限泪:忍住声音,泪水无尽,表达深切的悲伤。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提及的“淮甸”可理解为宋代南北对峙的背景下,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战乱的痛苦感受。诗中对战乱后果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状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端臣(生卒年不详),字子能,号安庐,宋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期,身处南宋与北方金朝对立的时代。他的诗歌大多抒发个人情感,特别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乱的感慨,风格沉郁,有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闻滁阳失守忆表兄》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面临外敌入侵,诗人因战乱而无法回归故乡,对战乱带来的亲友离散和生死未卜深感忧伤,因此写下此诗,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担忧。
诗歌鉴赏
《闻滁阳失守忆表兄》是一首充满浓厚忧伤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个人经历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与人们对故乡的怀念。整首诗以“忆”为主线,将对故乡的情感与对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战乱图景。
诗的开头“犹忆归淮甸,何期陷敌尘”,不仅点明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也暗示了敌人侵袭的残酷现实。接下来的“祗闻残破惨,未得死生真”,则更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焦虑,面对战乱的惨状,生死未卜的局面让他倍感无助。诗中“梦不谙长路,书难附便人”描绘了他在梦中迷失与沟通不畅的无奈,突显了战乱带来的隔绝与孤独。
最后两句“吞声无限泪,一滴一伤神”情感最为浓烈,诗人忍住痛苦的声音,泪水无尽,表达了内心的绝望与伤感。整首诗感情真挚,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家国的深切忧虑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犹忆归淮甸:诗人回忆故乡的心情依然鲜明,动情之处。
- 何期陷敌尘:出乎意料的遭遇,表达了对局势的感慨。
- 祗闻残破惨:只听到战后的惨状,内心充满焦虑。
- 未得死生真:对亲友生死的惦念,令人心痛。
- 梦不谙长路:梦中迷失,象征无助与无望。
- 书难附便人:无法寄信,表达与外界隔绝的无奈。
- 吞声无限泪:压抑的情感,泪水无尽,痛苦显现。
- 一滴一伤神:每一滴泪水都是心灵的创伤,情感深邃。
修辞手法
本诗中使用了诸多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例如“吞声无限泪,一滴一伤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力度;“梦不谙长路,书难附便人”则运用了排比,表现了诗人对隔绝与不知的无奈。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家乡的思念与战乱带来的悲痛,表现了对生死的无奈和对亲人的牵挂,揭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诗歌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情感真挚,令人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淮甸:象征故乡,代表着诗人的根与归属。
- 敌尘:象征战争与侵略,带来苦难与破坏。
- 残破惨:代表战争带来的惨痛后果,传达了悲伤的气氛。
- 泪:象征内心的伤痛与无奈,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淮甸”是指哪个地区?
- A. 淮河沿岸
- B. 长江沿岸
- C. 黄河沿岸
- D. 珠江沿岸
-
诗人对战乱的感受如何?
- A. 轻松
- B. 无所谓
- C. 忧伤
- D. 快乐
-
“一滴一伤神”中的“一滴”意味着什么?
- A. 伤心的泪水
- B. 一滴水
- C. 一滴酒
- D. 一滴汗水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斗星》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周端臣的《闻滁阳失守忆表兄》同样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与对战乱的愁苦,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而后者则更突出个人的情感与亲情的牵挂。两者都展现出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情怀,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