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夜》

时间: 2025-01-02 15:04:34

月照西山山气深,深山松柏阴森森。

湖光百里蹴山起,山中明月浸湖水。

游人不寐登山楼,落叶哀蝉鸣素秋。

一夜霜风吹白草,高堂白发知多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照西山山气深,
深山松柏阴森森。
湖光百里蹴山起,
山中明月浸湖水。
游人不寐登山楼,
落叶哀蝉鸣素秋。
一夜霜风吹白草,
高堂白发知多少。

白话文翻译:

在明亮的月光照耀下,西山的夜色显得格外深邃,
深山中的松柏树影显得阴森森的。
湖面上的光辉映衬着远山,仿佛在跃动,
而山中的明月则浸润着湖水。
游人无法入睡,登上了山楼,
落叶在秋风中哀鸣,蝉声在素秋中回响。
整夜的霜风吹白了草地,
高堂之中,白发人又有多少呢?

注释:

  • 山气:指山中的气氛,通常指夜晚的宁静和深远。
  • 阴森森:形容环境阴暗而又令人感到寒冷。
  • 蹴山起:形容湖光波动,像在踢起山的影子。
  • :指明月的光辉照耀在湖水中,形成倒影。
  • 不寐:无法入睡;失眠。
  • 哀蝉:蝉的叫声中带有悲凉的情感。
  • 白草:霜冻后草地呈现的白色。
  • 高堂:指高大的厅堂,常用于形容家中长辈。

典故解析:

全诗未直接引用具体典故,但“白发”常常用来隐喻年老、沧桑,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印芳,清代诗人,生于文人辈出之时,擅长山水诗。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山夜》创作于一个宁静的秋夜,诗人或许在山中游玩,感受到自然的静谧与深邃,并引发对人生、时间的感悟。

诗歌鉴赏:

《山夜》通过描绘山中秋夜的景象,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内心的思索。诗中“月照西山”开篇便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西山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神秘和遥远。接下来的“深山松柏阴森森”则通过松柏的意象,进一步增强了夜晚的阴冷和孤寂感。

“湖光百里蹴山起,山中明月浸湖水”描绘了湖面波光粼粼,明月的映照使湖水如银镜般闪烁,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美丽画面。而“游人不寐登山楼”则引入了人情,表达了游人因夜色而无法入睡的思绪,令人感受到孤独与对自然的敬畏。

最后两句“一夜霜风吹白草,高堂白发知多少”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惋惜,白草象征着秋冬的来临,而高堂的白发又使人反思人生的短暂,增添了诗歌的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深邃,月光照耀下的西山呈现出一种神秘的气息。
    • 第二联通过“松柏”的阴森,增强了孤独和寒冷的感受。
    • 第三联用“湖光”和“明月”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形成动感的画面。
    • 第四联引入游人的思绪,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悟和自身的孤独感。
    • 第五联引发对时间的反思,强调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湖光百里蹴山起”,湖光与山的运动隐喻着自然的变化。
    • 拟人:如“落叶哀蝉”,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全诗的结构较为整齐,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美。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孤独的深刻感受。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明亮与希望,同时也暗示孤独。
  • :代表着坚定与永恒,传达出一种庄重的气氛。
  • 湖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反映内心的波动。
  • 白草:象征着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月照西山”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轻松愉快
    • B. 宁静深邃
    • C. 忧伤哀怨
  2. “游人不寐”中的“游人”指代的是?

    • A. 诗人自己
    • B. 其他游客
    • C. 自然界的生物
  3. 白草象征了什么?

    • A. 生命的蓬勃
    • B. 时间的流逝
    •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山夜》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是描绘山水夜景,但王维更注重于抒发淡淡的孤寂感,而许印芳则更加强调自然的变化与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山水诗的艺术特征》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