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之回》

时间: 2025-01-01 15:12:18

卫骑绝沙漠,关驱过玉门。

云旗梢月窟,辇道属乌孙。

万国森环卫,三灵骇骏奔。

声容同日月,威德被乾坤。

巡狩知无外,蛮戎识至尊。

何当鸣警跸,高会醼昆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卫骑绝沙漠,关驱过玉门。
云旗梢月窟,辇道属乌孙。
万国森环卫,三灵骇骏奔。
声容同日月,威德被乾坤。
巡狩知无外,蛮戎识至尊。
何当鸣警跸,高会醼昆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边疆巡逻的卫兵在沙漠中驰骋,经过玉门关。高高的云旗在月光下飘动,豪华的辇道通向乌孙国。各国都环绕在卫国周围,三位神灵在奔跑,声势与日月同辉,威德遍布天地。巡狩的行动不受外界干扰,蛮族和戎族都识得最高的权威。何时才能在昆仑山举行盛大的庆典?

注释:

  • 卫骑:指卫国的骑兵。
  • 沙漠:广阔的荒漠,表示边疆的艰苦环境。
  • 玉门:古代重要关隘,象征着通往西域的道路。
  • 云旗:指高悬的旗帜,象征着威武和荣耀。
  • 乌孙:古代西域国家,位于今新疆地区。
  • 三灵:指古代传说中的三位神灵,可能是指祖先、神灵等。
  • 巡狩:指皇帝或统治者巡视边疆,维护国家安全。
  • 蛮戎:指边疆的少数民族和敌对势力。
  • 警跸:警示和威严的队伍。
  • 昆仑:古代传说中的圣山,象征着吉祥和盛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勋,宋代诗人,擅长五言古诗,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体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期间国家面临外敌威胁,诗人借边疆巡逻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上之回》通过雄壮的描写展现了边疆的威严与壮丽。诗的开头以“卫骑绝沙漠”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辽阔而荒凉的边疆环境,骑兵的奔腾象征着国家的力量与防守。接下来的“云旗梢月窟”描绘出在月光下闪烁的旗帜,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庄严的感觉,象征着国家的荣耀。

诗中提到的“万国森环卫”表明了卫国的强大,四周的国家都被其威德所笼罩,展示了一个强盛帝国的气象。而“声容同日月,威德被乾坤”则进一步强调了国家的声势和影响力,仿佛整个天地都在见证着卫国的辉煌。

在最后几句中,“何当鸣警跸”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盼,希望能够在昆仑山举行盛大的庆典,象征着和平与繁荣。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激昂,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骄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卫骑绝沙漠:描绘了卫国骑兵在沙漠中驰骋的场景,弱化了环境的艰苦,突出了士兵的勇猛。
  2. 关驱过玉门:强调了军事行动的战略性,玉门关作为重要关口,象征着对外防御的意义。
  3. 云旗梢月窟:描绘了在夜晚,旗帜高悬,营造出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4. 辇道属乌孙:提及辇道通向乌孙,表明与西域国家的交往与联系。
  5. 万国森环卫:展现了周边各国对卫国的敬畏和依附。
  6. 三灵骇骏奔:借用神灵形象,象征着国家的强大与神秘。
  7. 声容同日月:表达卫国的威势如同日月般恒久不变。
  8. 威德被乾坤:强调国家的权威遍及天地,影响深远。
  9. 巡狩知无外:巡狩行动的深入,表明对边疆的重视与管理。
  10. 蛮戎识至尊:蛮族与戎族都能识别出国家的威严。
  11. 何当鸣警跸:对未来盛会的期待,象征着希望与繁荣。
  12. 高会醼昆仑:昆仑山作为盛会的象征,寓意着吉祥与团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国家的声势比作日月,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 对仗:整首诗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夸张:通过夸大国家的威德与影响,突出诗人对国家的热爱。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国家的强大与边疆的安全展开,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对未来和平的美好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卫骑:象征国家的军事力量和维护。
  • 玉门:象征着国门的坚固与防御。
  • 云旗:象征荣耀与高贵。
  • 三灵:象征神秘力量与国家的庇护。
  • 昆仑:象征着和平与吉祥的盛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玉门”指的是哪个重要的地理位置?

    • A. 长安
    • B. 西安
    • C. 重要的关隘
    • D. 昆仑山
  2. “万国森环卫”中的“万国”是指什么?

    • A. 只有一个国家
    • B. 周围的所有国家
    • C. 只有蛮族
    • D. 只有戎族
  3. 诗中提到的“云旗”是用来象征什么?

    • A. 国家的荣耀
    • B. 大雨
    • C. 霜雪
    • D. 太阳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曹勋的《上之回》与王昌龄的《出塞》均描绘了边塞的场景,但曹勋更侧重于国家的威严,而王昌龄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的情感与边疆生活的艰辛。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