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塞下曲二首
原文展示:
秋草黄云塞马肥,汉家骠骑拥旌旗。
可能卫霍年年出,不及燕然一片碑。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草地变黄,云层低垂,边塞的马儿肥壮;
汉朝的骠骑将士们,手握旌旗,气势磅礴。
也许卫青和霍去病每年都能出征,
可他们的功绩,终究比不上燕然山上那一片碑刻。
注释:
- 秋草:秋天的草,指边塞的草原在秋季的景象。
- 黄云:低垂的黄云,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 塞马:边塞的马,通常指为保卫边疆而战的骏马。
- 汉家:汉朝的家族,指汉朝的士兵和将领。
- 骠骑:骠骑将军,指汉朝的著名将领。
- 卫霍:指卫青和霍去病,两位著名的汉朝将领。
- 燕然:指燕然山,山上有纪念碑刻,象征着功绩的永恒。
典故解析:
卫青和霍去病为汉武帝时期的名将,他们屡次出征,屡获胜利,保卫了国家的安全。而“燕然一片碑”则指的是他们的丰功伟绩被刻在纪念碑上,象征着他们的荣耀与成就。诗中提到的“碑”也暗示了历史的永恒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宋代诗人,字景元,号惭愧居士,生于北宋。曹勋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边塞风光及战斗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与外族对抗的时期,诗人借古人之事,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壮美。
诗歌鉴赏:
《塞下曲二首》以边塞为背景,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展现了汉朝将士的英勇与壮丽。首句“秋草黄云塞马肥”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辽阔而苍凉的氛围,预示着战争的紧迫感。接下来的“汉家骠骑拥旌旗”则将视线转向了将士们,展现出他们的气势非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第三句中,诗人提到卫青和霍去病,这不仅是对历史英雄的缅怀,也是对他们成就的赞美。然而,最后一句的“燕然一片碑”却传达出一种深邃的思考:虽然英雄频频出征,但最终的荣耀却是通过碑刻永久铭记,暗示着历史的无情与英雄的短暂。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的修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诗中所表现的壮美与哀伤相互交织,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与民族的深厚情感,激励后人铭记英雄与历史的教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草黄云塞马肥:描绘边塞的秋天,草地泛黄,云层低垂,边塞的马匹因秋季丰收而肥壮,表现了自然的富饶。
- 汉家骠骑拥旌旗:汉朝的骑兵将士们,手握旌旗,显示出军队的雄壮和气势。
- 可能卫霍年年出:提到历史上的两位名将,暗示他们频繁出征,保卫国家的安宁。
- 不及燕然一片碑:强调那些英雄的成就,最终只通过碑刻留名,反映出历史的沉淀与对英雄的追忆。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如“秋草黄云”和“汉家骠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对称美。此外,意象的组合,如“黄云”和“旌旗”,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冲击,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和对历史将领的追忆,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比,揭示了英雄的成就虽伟大,却终将被时间所淹没,强调了历史的无情与英雄的短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草:象征着生命的结束与凋零,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寒冷。
- 黄云:象征着沉重的气氛,传达出一种远离故乡的孤寂感。
- 骠骑:象征着英雄气概,体现出将士的勇猛与忠诚。
- 碑:象征着历史的记忆,提醒后人铭记英雄的事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两位汉朝名将是和。
A. 刘邦 B. 卫青 C. 霍去病 D. 项羽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燕然一片碑”象征着英雄的短暂与历史的永恒。 (对/错)
-
选择题:该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春天的花朵
B. 秋天的草原
C. 冬天的雪山
D. 夏天的炎热
答案:
- B, C
- 对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壮丽,表达了将士的豪情,与曹勋的《塞下曲》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更多地聚焦于历史的感慨与对英雄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