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天 其三 和王文夫即答》
时间: 2025-01-19 19:10: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壶中天 其三 和王文夫即答
作者:陈祖绶 〔清代〕
一壶才了,又提壶唤买都无应者。
消不得寒寒又甚,飞洒满天花朵。
打破愁城,不逢醉尉,深夜将门锁。
逋仙明月,梦中疑在林下。
吾仰海岳园亭,文章太守,著个貂裘坐。
喜有山庄仪凤起,胜过松椒名社。
菽水谋欢,莱衣迎笑,相约君和我。
为贫而仕,先生休道归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友人的思念。开头提到刚喝完酒,又想招呼客人,却无人应答,心中感到失落。寒意加重,让人难以忍受,仿佛天空中飘洒着花瓣,宛如细雨。心中的忧愁如同一座愁城,夜深时锁上了门,无法再出去游荡。月光明亮,梦中似乎在林下徘徊。诗人仰望高山和亭子,想起曾经的文人雅士,身穿貂裘坐在那里。高兴的是,山庄中的仪凤已经升起,胜过了松椒名社的繁华。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共同欢聚一堂,享受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最后,诗人感叹,虽因贫困而仕途坎坷,但朋友们不必为此感到遗憾。
注释
- 壶中天:指酒壶中所盛的美好时光。
- 应者:回应的人,这里指没有人来买酒。
- 消不得寒寒又甚:意为寒意无法消除,反而愈发加重。
- 打破愁城:形容打破内心的忧愁和隔阂。
- 逋仙:指逃避现实的仙人,表示一种理想的境界。
- 菽水:指豆子和水,象征朴素的生活。
- 莱衣:指用莱菜做的衣服,表示简朴的服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祖绶,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语言优美,常融入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社会环境动荡,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慨与对友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表达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壶中天 其三 和王文夫即答》以简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活的思考。全诗通过对饮酒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孤独与失落的情感。诗人开头提到“又提壶唤买都无应者”,这句话不仅传达了酒客的冷清,更隐含了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孤独感。
随后的“消不得寒寒又甚,飞洒满天花朵”则将这种失落感与自然景象结合,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此时的诗人不再只是一个饮酒者,而是一个在思考生活真谛的人。他对“深夜将门锁”的描写,象征着对现实的逃避与无奈。
在“吾仰海岳园亭,文章太守,著个貂裘坐”中,诗人回忆起那些曾经的辉煌与理想,渴望着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分享生活的乐趣。最后两句“为贫而仕,先生休道归也”更是将整首诗的主题提炼至简单而深刻的哲理:虽然身处困境,依然要与朋友相聚,分享快乐和希望。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又有对友谊的珍惜,展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壶才了,又提壶唤买都无应者”:饮酒后再邀请他人,却无人响应,表现孤独。
- “消不得寒寒又甚,飞洒满天花朵”:寒意未去,满天飞花,象征心境的愁苦。
- “打破愁城,不逢醉尉,深夜将门锁”:打破忧愁的城墙,夜深人静,内心孤独。
- “逋仙明月,梦中疑在林下”:月光明亮,梦境朦胧,暗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吾仰海岳园亭,文章太守,著个貂裘坐”:回忆文人雅士的风采,表现对往昔的怀念。
- “喜有山庄仪凤起,胜过松椒名社”:对简朴生活的喜悦,胜过繁华的社交场合。
- “菽水谋欢,莱衣迎笑,相约君和我”:与朋友相聚,简单快乐的生活。
- “为贫而仕,先生休道归也”:虽然生活艰辛,但仍旧珍惜友情与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打破愁城”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内心的解脱。
- 对仗:如“菽水谋欢,莱衣迎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飞洒满天花朵”,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饮酒与友谊的描绘,表达了在生活困境中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友谊的珍惜,展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壶:象征饮酒的乐趣与生活的瞬间。
- 寒寒:象征内心的孤独与愁苦。
- 明月:象征理想与追求,寄托着诗人的情感。
- 山庄:象征简朴而宁静的生活环境。
- 菽水:象征朴素的生活与人际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无人应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愤怒
- D. 忧伤
-
“吾仰海岳园亭”中“海岳”指代什么?
- A. 海洋
- B. 高山
- C. 自然景观
- D. 都是
-
诗中提到“为贫而仕”,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A. 追求财富
- B. 忍受贫穷
- C. 为了生计而工作
- D. 选择隐居
答案
- B. 孤独
- D. 都是
- C. 为了生计而工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下独酌》 李白
- 《饮酒》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同样描绘了孤独与饮酒的情境,但更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
- 《饮酒》:陶渊明的作品则更倾向于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与对友谊的珍视,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选》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文学史》
这些资料为深入理解诗歌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