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春尽日》
时间: 2025-01-04 13:17: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楼春 春尽日
作者: 张慎仪 〔清代〕
一春寂寂春人恼。
燕子来迟春已老。
环庭芳草碧无痕,
糁地落花红莫扫。
别离况味都尝饱。
怎奈又编离别稿。
春蚕亦有穷时,
独怪青丝抽牙了。
白话文翻译:
春天已经结束,春天的景象让人感到烦恼。燕子来得晚了,春天也已衰老。环绕庭院的芳草已经碧绿得无影无踪,落在地上的红花也不必去扫除。分别的滋味我都已经尝遍了,却又不得不再写离别的诗稿。春蚕也有穷尽的时候,偏偏只怪那青丝已经被抽掉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恼:烦恼、恼怒。
- 环庭:环绕庭院。
- 芳草:芳香的草。
- 糁:扫,清除。
- 况味:处境和滋味,这里指分别的感受。
- 穷时:尽头、结束的时候。
- 青丝:指丝绸、纤细的东西,这里引申为未成年的蚕。
典故解析:
- “春蚕亦有穷时”出自古代关于蚕的比喻,意指万事万物都有尽头,春天的繁华也不例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慎仪,清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尤其擅长写春景和离别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春天的最后时刻,诗人感受到春天的逝去和即将来临的别离,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离别的哀伤。
诗歌鉴赏:
这首《玉楼春 春尽日》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了春天的逝去以及由此带来的离别感受。诗的开头“两句”便直入主题,春天的静谧与烦恼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对春天的留恋和对时光流逝的焦虑。燕子的迟到象征着春天的已老,环庭芳草的消失则暗示着春天的美好逐渐远去。
接下来的几句,作者用“落花”和“别离”的意象,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情感。落花的红色在地上,似乎在提醒着诗人春天的美好已逝,然而“红莫扫”一句则流露出一种无奈的接受态度,似乎在告诉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挽留过往的美好。最后两句通过春蚕的比喻,传递出生命的无常和对青丝已尽的感慨,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叹息,也是对人生命运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春天和离别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无奈的接受,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春寂寂春人恼”:春天静悄悄的,令人感到烦恼。
- “燕子来迟春已老”:燕子虽来,春天却已衰老。
- “环庭芳草碧无痕”:庭院的芳草已经消失。
- “糁地落花红莫扫”:落花红色在地上,不必去扫除。
- “别离况味都尝饱”:离别的滋味已经尝遍。
- “怎奈又编离别稿”:无奈之下又要写离别的诗。
- “春蚕亦有穷时”:春蚕也有结束的时候。
- “独怪青丝抽牙了”:只怪青丝已被抽尽。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春天和燕子赋予人性,表现情感。
- 比喻:用春蚕比喻人生的无常。
- 对仗: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离别的感慨,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命短暂的深思,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春天的使者,但来得晚,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已逝。
- 芳草:春天的绿意,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落花:美好的事物已逝,暗示离别的伤感。
- 春蚕:比喻生命的尽头,强调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人恼”指的是: a) 春天的美好
b) 春天的烦恼
c) 春天的欢乐 -
“燕子来迟”是用来表达: a) 春天的生机
b) 春天的衰老
c) 春天的快乐 -
“别离况味都尝饱”中的“况味”指的是: a) 生活的滋味
b) 离别的感受
c) 春天的味道
答案:
- b) 春天的烦恼
- b) 春天的衰老
- b) 离别的感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离骚》屈原
诗词对比:
- 对比张慎仪的《玉楼春 春尽日》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二者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但张的作品更侧重于自然与人生的无常,而李的作品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经典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