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柬禹臣》

时间: 2025-01-04 11:03:24

军中不眠宜作候,当食那辨几觞豆。

怪君文潜肉山肥,苦学子美饭颗瘦。

即今黄州电扫平,放笔试草洗兵行。

丈夫能事上下马,叱咤会有风云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戏柬禹臣》

军中不眠宜作候,当食那辨几觞豆。
怪君文潜肉山肥,苦学子美饭颗瘦。
即今黄州电扫平,放笔试草洗兵行。
丈夫能事上下马,叱咤会有风云生。

白话文翻译:

在军营中不眠的夜晚,适合等待时机,正好在用餐时分辨几种酒菜。
奇怪的是你文人潜藏在丰腴的肉山中,苦读书的学子却吃得瘦弱。
如今黄州的战事已平息,放下笔来试写草书,洗净兵器准备出征。
有志男子能够骑马而行,豪情壮志必定能引起风云变化。

注释:

  • 军中:军队中。
  • 不眠:夜不能寐,形容紧张或思虑。
  • :等待时机。
  • 觞豆:酒和食物。
  • 怪君:奇怪你,指对方。
  • 文潜:文人隐居,潜藏。
  • 肉山肥:形容丰厚的肉食。
  • 苦学子:辛苦读书的学生。
  • 美饭颗瘦:美好的饭菜却让学子吃得瘦弱。
  • 黄州:指黄州地区,此处可能暗指某场战事。
  • 电扫平:迅速平息战事。
  • 洗兵行:准备出征,洗净兵器。
  • 丈夫:有志之士。
  • 上下马:骑马和下马,形容战斗的能力。
  • 叱诧:大声呼喊,表示气势。
  • 风云生:比喻惊天动地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先谦(约1630-1710),字仲明,号天云,清代诗人,擅长诗歌和散文,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戏柬禹臣》创作于清代,反映了王先谦对士人的关怀和对国家安定的期盼。诗中通过对比文人与士兵的生活,表达了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直接而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士人和军人的关注和关切。开篇以“军中不眠”引入,反映出战场之上的紧张与焦虑,接着以“当食那辨几觞豆”引出对饮食的思考,表现出在战乱中人们对平常生活的渴望与珍惜。诗中通过对“文潜肉山肥”与“苦学子美饭颗瘦”的对比,揭示了社会各阶层生存状态的不同,指出了文人对物质的追求与士人应有的责任感。此外,诗的后半部分转向积极,提到“黄州电扫平”,象征着希望与和平的到来,鼓励人们放下笔墨,投入到实际的行动中去。最后以“丈夫能事上下马”总结,表现出男性应有的担当与豪情,强调了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的追求。整首诗在情感上从忧虑到希望,再到对理想的追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弧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军中不眠宜作候:在军营中,夜晚无法入眠,应该等待机会。
  • 当食那辨几觞豆:正好在用餐时分辨酒菜的优劣。
  • 怪君文潜肉山肥:奇怪你这个文人却隐居在丰盛的肉山之中。
  • 苦学子美饭颗瘦:而那些苦读书的学子却吃得瘦弱。
  • 即今黄州电扫平:如今黄州的战乱已经平息。
  • 放笔试草洗兵行:放下笔来试写草书,洗净兵器准备出征。
  • 丈夫能事上下马:有志的男子能够自由骑马和下马。
  • 叱诧会有风云生:豪情壮志必定能引起风云变化。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文人与学子的生活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用“肉山”比喻丰厚的物质生活。
  • 排比:句式的排比增强了诗歌的气势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战争中士人生活的反思,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憧憬,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责任与追求之间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军中:象征着战乱与动荡。
  • 觞豆:代表生活的平常与安宁。
  • 肉山:象征物质的丰盛与奢华。
  • 黄州:象征希望与和平的实现。
  • 风云:象征着男子豪情与未来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怪君文潜肉山肥”指的是哪个群体的生活状态? A. 士人
    B. 文人
    C. 学子
    D. 军人

  2. “即今黄州电扫平”中提到的黄州象征什么? A. 战乱
    B. 和平
    C. 生活
    D. 文化

  3. 诗中提到的“丈夫能事上下马”体现了什么? A. 对文人的讽刺
    B. 对士人的期待
    C. 对战争的反思
    D. 对男子的期待

答案:

  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春望》 杜甫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历史的思考,皆反映了士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关注。
  • 杜甫的《春望》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形成了与王先谦对士人生活不同的视角。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先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