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

时间: 2025-01-04 08:25:24

不寐看窗色,徐行映日华。

水田深戏鸭,村树暗辞鸦。

煮茗依丛竹,移盆接早花。

市廛亦不远,幽意自山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寐看窗色,徐行映日华。
水田深戏鸭,村树暗辞鸦。
煮茗依丛竹,移盆接早花。
市廛亦不远,幽意自山家。

白话文翻译:

我夜不能寐,透过窗户看外面的景色,慢慢走出门外,阳光映照着大地。田里的水深得能让鸭子嬉戏,村边的树影悄悄送走了乌鸦。煮茶的时候靠在竹林旁,移开花盆迎接早晨的花朵。虽然市集离我不远,但我却更喜欢这种山间的幽静情趣。

注释:

  • 不寐:不睡觉,指夜晚不能入眠。
  • 窗色:窗外的光景。
  • 徐行:缓慢地走。
  • 映日华:阳光照耀下的美丽景色。
  • 水田:种植水稻的田地。
  • 戏鸭:鸭子在水中嬉戏。
  • 村树:村庄里的树木。
  • 辞鸦:乌鸦飞走,意为离开。
  • 煮茗:泡茶。
  • 丛竹:成片的竹子。
  • 移盆接早花:移开花盆,迎接早开的花。
  • 市廛:集市。
  • 幽意:幽静的情趣。
  • 山家:山里的家。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通过描绘日出时的乡村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静谧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清代文人对田园生活的理想化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先谦(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擅长诗词,尤其以田园诗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选择描绘宁静的乡村生活,以此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热爱。通过早起的观察,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好。

诗歌鉴赏:

《早起》是一首表现清新自然和乡村生活的诗。诗中描写了一个宁静的早晨,诗人不眠而起,透过窗户观察外面的世界,感受阳光的温暖和大自然的生机。开篇的“不寐看窗色”便道出了诗人的清晨心境,夜未眠,期待着新的一天的来临。接着,诗人慢慢走出门外,映入眼帘的是水田中嬉戏的鸭子和村庄里的树木,生动地刻画出乡村的宁静与和谐。

后半部分,诗人用“煮茗依丛竹,移盆接早花”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细节的关注,泡茶的闲适和移盆迎接花朵的动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最后一句“市廛亦不远,幽意自山家”则是对乡村生活的总结,尽管市集近在咫尺,但诗人更向往那份山间的宁静与幽雅,体现了对忙碌尘世的淡泊与超然。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乡村生活的热爱,反映出清代文人追求闲适生活的理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不寐看窗色:夜不能寐,透过窗外看风景。
    • 徐行映日华:缓慢走出,感受阳光的照耀。
    • 水田深戏鸭:水田深处鸭子在嬉戏,表现自然的生机。
    • 村树暗辞鸦:村边的树影送走了乌鸦,暗示清晨的宁静。
    • 煮茗依丛竹:在竹子旁泡茶,表达闲适生活。
    • 移盆接早花:移开花盆迎接清晨的花,体现对生活的细致关注。
    • 市廛亦不远:市集虽近,但诗人更享受山间的幽静。
    • 幽意自山家:山里的生活带来宁静的情趣。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煮茗依丛竹,移盆接早花”,工整的对仗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乌鸦的离去与村树的影子结合,赋予自然以生命。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早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对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强调了自然的美好与人生的哲学。

意象分析:

  • 水田:象征着丰饶与生活的希望。
  • 鸭子:代表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 竹子:象征着高洁和坚韧,常与文人雅士联系在一起。
  • 花朵:代表着生命的绽放与美好。
  • 山家:象征着宁静与自给自足的理想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水田深戏鸭”描绘了什么场景? a) 鸭子在水中嬉戏
    b) 鸭子在田边休息
    c) 鸭子在市场

  2. 诗人夜晚不眠的原因是什么? a) 思念家乡
    b) 期待新的一天
    c) 忧愁

  3. 诗中提到的“幽意自山家”是指什么? a) 市场的热闹
    b) 山间的宁静情趣
    c) 村庄的繁华

答案

  1. a) 鸭子在水中嬉戏
  2. b) 期待新的一天
  3. b) 山间的宁静情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描绘了理想中的田园生活。
  • 王维的《鹿柴》:表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诗词对比

  • 王先谦的《早起》与王维的《鹿柴》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但王先谦更侧重于晨起的细腻描写,而王维则通过意境的营造突显自然的清幽与人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王先谦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