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薄醉不自倒,衔杯对玉山。
犹能醒诗眼,何处看尘寰。
风弱舟微重,天空鸟任闲。
光摇明镜里,复讶失酡颜。
白话文翻译:
微微醉意中,我仍能稳住身子,手捧酒杯对着美丽的玉山。
我依然能够清醒地看到诗的灵感,哪里能去看那世俗的尘嚣呢?
微风轻拂,船身稍显沉重,天空中的鸟儿自在地飞翔。
水面光影摇曳,令我惊讶自己竟然失去了醉意的红晕。
注释:
- 薄醉:微微醉酒,形容饮酒后还不至于失态。
- 自倒:指自己跌倒,这里形容能保持姿态。
- 衔杯:含着酒杯,形容喝酒的状态。
- 玉山:此处指代美丽的山景,可能是指某座名山。
- 醒诗眼:清醒的诗意,形容能看见灵感。
- 尘寰:世间,俗世。
- 风弱:风势轻微。
- 舟微重:船只轻微沉重,可能是指在水面上轻摇。
- 光摇:水面上光影的摇动。
- 明镜:比喻清澈的水面。
- 失酡颜:失去醉酒后的红润脸色,形容清醒过来。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涉及明确的历史典故,但“玉山”可以联想到古代诗词中常用的山水意象,象征着高洁和美丽,常为文人所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先谦,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常常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次酒后赏雪的场景,借助赏雪的闲适与饮酒的恣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烦扰的淡泊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酒后的轻松心境,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诗人以“薄醉”开篇,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状态,正是这种状态让他在面对美丽的玉山时,能够心无旁骛,感受到诗意的美妙。诗中“犹能醒诗眼”,突显了他不被醉意迷惑,仍能透过酒后朦胧的感官,洞察到自然之美。
“何处看尘寰”则反映了他对世俗烦恼的超脱,酒后赏雪,心灵得到升华,似乎与世隔绝,专注于眼前的雪景与山水。接下来的“风弱舟微重”,描绘了轻柔的自然环境,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最后一句“复讶失酡颜”则是诗人的自我调侃与反思,既感叹于美景之中,也意识到自己已从醉态中回归清醒,似乎在提醒自己,享受当下的美好。
整首诗以清新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学的思考,是一首典型的清代山水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薄醉不自倒:即便微微醉酒,还是能够保持平衡,体现了诗人的洒脱。
- 衔杯对玉山:手中持酒杯,对着美丽的山景,寓意与自然的亲密。
- 犹能醒诗眼:即使醉意未消,仍能清晰领悟诗意,彰显诗人的才华。
- 何处看尘寰:对世俗烦恼的超然,显示出诗人的淡泊心境。
- 风弱舟微重:轻风拂面,船只微微摇晃,描绘出静谧的自然环境。
- 天空鸟任闲:鸟儿在空中悠然飞翔,暗示自由与无拘无束。
- 光摇明镜里:水面如明镜般清澈,光影摇曳,展现自然的灵动之美。
- 复讶失酡颜:诗人惊讶自己已经清醒,反映出对醉态的自嘲和对自然的沉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光摇明镜里”,将水面比作明镜,形象生动。
- 拟人:鸟儿“任闲”,赋予了鸟儿自由自在的性格。
- 对仗:首句与末句形成对比,表现醉与醒的状态。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酒后赏雪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的淡泊,以及在醉酒与清醒之间的哲理思考,揭示了人性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酒:象征放松与自由,体现生活的乐趣。
- 玉山:代表自然的美好与高洁,常为文人所向往。
- 鸟:象征自由与无拘无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向往。
- 光影: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灵动,反映诗人感知的细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薄醉不自倒”是指什么状态?
A. 醉酒后失态
B. 微醉但能保持姿态
C. 完全清醒
D. 不知所措
答案:B -
“光摇明镜里”中的“明镜”指的是什么?
A. 真实的镜子
B. 清澈的水面
C. 天空
D. 诗人的脸
答案:B -
诗中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的态度是:
A. 热衷追求
B. 超然淡泊
C. 充满烦恼
D. 忧愁满怀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的宁静与美好,王维的诗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月下独酌》:两者都表现了酒后的思考与情感,但李白的作品更具豪放,王先谦则显得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王先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