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惠山观第二泉》

时间: 2025-01-04 07:37:41

自逢陆老问君名,又见苏公记此行。

从此却归庐阜去,岂无声寄谷帘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惠山观第二泉 曹彦约 〔宋代〕

自逢陆老问君名, 又见苏公记此行。 从此却归庐阜去, 岂无声寄谷帘兄。

白话文翻译:

自从遇到陆老询问您的名字, 又看到苏公记载这次行程。 从今以后我将回到庐山去, 难道没有声音寄托给谷帘兄弟。

注释:

字词注释:

  • 陆老:指陆羽,唐代茶学家,著有《茶经》。
  • 苏公:指苏轼,宋代文学家,曾游历并记述各地名胜。
  • 庐阜:指庐山,位于江西省。
  • 谷帘:指庐山瀑布,又称谷帘泉。

典故解析:

  • 陆老问君名:陆羽在《茶经》中提到惠山泉,称其为“天下第二泉”。
  • 苏公记此行:苏轼在其游记中记载了游历惠山的经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彦约,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窥见其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前贤的敬仰。

创作背景: 此诗是曹彦约游历惠山,观赏第二泉后所作,表达了对前贤的追思和对自然美景的留恋。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提及陆羽和苏轼,展现了诗人对前贤的敬仰和对自然美景的留恋。诗中“自逢陆老问君名”一句,既表达了对陆羽的敬仰,也暗示了对惠山泉的赞美。“又见苏公记此行”则进一步以苏轼的游记为背景,增强了诗的历史厚重感。后两句“从此却归庐阜去,岂无声寄谷帘兄”则表达了诗人将离开惠山,回到庐山,但心中对惠山泉的留恋之情不减,通过“谷帘兄”这一意象,寄托了对自然美景的无限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自逢陆老问君名”,通过陆羽的典故,引出惠山泉的名声。
  • 次句“又见苏公记此行”,以苏轼的游记为背景,增强了诗的历史感。
  • 第三句“从此却归庐阜去”,表达了诗人即将离开惠山,回到庐山的决定。
  • 末句“岂无声寄谷帘兄”,通过“谷帘兄”这一意象,寄托了对惠山泉的留恋。

修辞手法:

  • 典故引用:通过陆羽和苏轼的典故,增强了诗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 意象寄托:通过“谷帘兄”这一意象,寄托了对自然美景的留恋。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前贤的敬仰和对自然美景的留恋,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陆老:代表茶文化和对前贤的敬仰。
  • 苏公:代表文学和历史记载。
  • 庐阜:代表诗人即将回归的自然环境。
  • 谷帘兄:代表诗人对惠山泉的留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陆老”是指谁? A. 陆游 B. 陆羽 C. 陆机 答案:B

  2. “苏公记此行”中的“苏公”是指谁? A. 苏轼 B. 苏洵 C. 苏辙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庐阜”是指哪里? A. 庐山 B. 庐江 C. 庐陵 答案:A

  4. “谷帘兄”在诗中代表什么? A. 庐山瀑布 B. 惠山泉 C. 诗人兄弟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 陆羽《茶经》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与曹彦约的《游惠山观第二泉》都是游历惠山的作品,但苏轼的诗更多地描绘了太湖的壮阔,而曹彦约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前贤的敬仰和对自然美景的留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茶经》
  •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