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寿秦伯和侍郎)》
时间: 2025-01-06 04:26:41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瑞鹤仙(寿秦伯和侍郎)
作者: 朱耆寿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樱桃抄乳酪。正雨厌肥梅,风忺吹箨。
咸瞻格天阁。见十眉环侍,争鸣弦索。
茶瓯试沦。更良夜沉沉细酌。
问间生此日为谁,曾向玉皇案前持橐。
龟鹤。从他祝寿,未比当年,阴功堪托。
天应不错。教公议,细评泊。
自和戎以来,谋国多少,萧曹卫霍。
奈胡儿自若,惟守绍兴旧约。
白话文翻译:
樱桃与乳酪相伴,正当雨天讨厌那肥胖的梅子,风中轻轻吹拂着竹叶。
大家都仰望着天上的阁楼,看到十个眉目清秀的侍者,争相弹奏着乐器。
我在茶杯里试着品味,夜深沉沉,细细品饮。
我问这一天为何而生,曾在玉皇大帝的案前献上祝寿的礼物。
龟与鹤,依旧在祝寿,然而却比不上往年,阴德可托付于天。
天意应该不错,教大家商议,仔细考察。
自从和戎以来,谋国的事情有多少,萧、曹、卫、霍等人。
可是胡人依旧如故,唯有守住绍兴的旧约。
注释:
- 樱桃:一种果实,象征着美好和甜蜜。
- 乳酪:指乳制品,常与美食相连。
- 忺:轻微的风,带有清新的气息。
- 格天阁:指高耸的楼阁,象征着高远的志向。
- 十眉环侍:形容侍者容貌出众,眉目如画。
- 茶瓯:茶杯,象征着品味与闲适。
- 玉皇:道教的最高神明,象征权威与祝福。
- 龟鹤:象征长寿的动物,寓意吉祥与祝福。
- 阴功:指隐秘的德行,象征着在阴间的功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耆寿,字子华,号南溪,宋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及对友人的祝福。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寿宴之际,表达了作者对寿星秦伯的祝福,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诗中融合了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故,展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诗歌鉴赏:
《瑞鹤仙》呈现了一个典雅而生动的场景,作者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宴会的热闹与欢快。诗中“樱桃抄乳酪”一句,开头便营造出一种美食与欢聚的氛围,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接着,诗人用“正雨厌肥梅”,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微妙感受,体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情感的敏感性。
在宴席上,诗人又通过“见十眉环侍,争鸣弦索”描绘出了一幅热闹的乐器演奏场景,仿佛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时刻。夜深沉,诗人“细酌”茶杯,流露出对生活的珍惜与对友谊的重视。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的祝寿,更是对人情、友情以及岁月的深刻思考。通过对“龟鹤”的提及,诗人寄托了对长寿的期望,而“阴功堪托”则表现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展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樱桃抄乳酪:樱桃与乳酪的搭配,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与享受。
- 正雨厌肥梅:在雨中,诗人对肥梅的厌倦,展现了对自然节令的独特感知。
- 风忺吹箨:轻风拂过竹叶,传达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咸瞻格天阁:众人仰望高阁,象征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见十眉环侍,争鸣弦索:描绘了宴会中美丽的侍者和动听的乐声,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 茶瓯试沦:品味茶水,表现出一种闲适的心境。
- 问间生此日为谁:诗人思考这一天的意义,体现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 曾向玉皇案前持橐:回忆曾经的祝寿,表达出对传统的尊重。
- 龟鹤。从他祝寿:象征长寿的龟与鹤,祝寿的传统延续。
- 未比当年,阴功堪托:感慨往日的辉煌与德行的传承。
- 天应不错:相信天意,不如顺天而行。
- 教公议,细评泊:提倡大家进行理智的讨论与评估。
- 自和戎以来,谋国多少:历史回顾,感慨治国理政的艰难。
- 奈胡儿自若:对外敌的无奈与无能为力。
- 惟守绍兴旧约:坚守传统与约定,寓意着对历史的敬畏与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樱桃和乳酪比喻美好生活,增强画面感。
- 拟人:将风与竹叶赋予情感,生动形象。
- 对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寿、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历史的深思。诗人通过宴会的热闹,反映出对人情、友情的珍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未来的期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樱桃:象征甜美与希望。
- 乳酪:代表着丰盈与享受。
- 龟鹤:象征长寿与吉祥。
- 茶瓯:代表生活的闲适与雅致。
- 风与雨:象征自然的变幻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十眉环侍”指的是什么?
- A. 侍者
- B. 乐器
- C. 风景
- D. 食物
-
填空题:诗中“樱桃抄乳酪”表达了对__的热爱。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龟鹤”象征着长寿。
- 对
- 错
答案:
- A
- 生活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长恨歌》: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与《瑞鹤仙》都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前者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通过祝寿的场合体现人情的温暖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朱耆寿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