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诗。练渎(吴王所开)》
时间: 2025-01-17 09:12: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王厌得国,所玩终不足。
一上姑苏台,犹自嫌局促。
艅艎六宫闹,艨冲后军肃。
一阵水麝风,空中荡平渌。
鸟困避锦帆,龙跧防铁轴。
流苏惹烟浪,羽葆飘岩谷。
灵境太蹂践,因兹塞林屋。
空阔嫌太湖,崎岖开练渎。
三寻齾石齿,数里穿山腹。
底静似金膏,砾碎如丹粟。
波殿郑妲醉,蟾阁西施宿。
几转含烟舟,一唱来云曲。
不知阑楯上,夜有越人镞。
君王掩面死,嫔御不敢哭。
艳魄逐波涛,荒宫养麋鹿。
国破沟亦浅,代变草空绿。
白鸟都不知,朝眠还暮浴。
白话文翻译:
吴王对国政感到厌倦,所追求的欢乐终究是无法满足的。
一来到姑苏台,仍然觉得空间狭小。
船只在宫中喧闹,战船却令后军肃然起敬。
一阵水麝的清风,荡涤着空中的波光。
鸟儿困倦地避开华丽的帆,龙舟则警惕着铁制的桨。
流苏轻拂着烟波,羽帔飘荡在岩谷之间。
灵秀的境地遭到蹂躏,因而林间的屋舍被塞满。
太湖的空旷让人觉得无聊,崎岖的练渎又被开辟。
三次探寻齿状的岩石,数里穿越山腹。
湖底静如金膏,碎石如丹粟般细腻。
波殿里郑妲醉卧,蟾阁中西施安眠。
几次转舟含烟,唱出那首悠扬的云曲。
不知阑楯上,夜里有越人的箭矢。
君王掩面而死,嫔妃们不敢哭泣。
艳丽的幽魂随波逐流,荒凉的宫殿饲养着麋鹿。
国家破灭,沟渠也变得浅薄,时代更替,草木也失去生机。
白鸟对此一无所知,朝晨仍然沉睡,黄昏还在沐浴。
注释:
- 吴王: 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吴王,历史上有多位吴王,诗中是吴王阖闾。
- 姑苏台: 古地名,位于今苏州,象征着繁华与权力。
- 艅艎: 一种船只,古代水上交通工具。
- 郑妲、西施: 历史上著名的美人,郑妲是春秋时期吴王的宠妃,而西施是越国的美女,故事常以她们为背景。
- 阑楯: 指的是古代的护栏或护卫,诗中隐喻王宫的防守。
- 越人镞: 指的是越国的弓箭,象征着越国对吴国的威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皮日休,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因其作品风格独特,时而清新婉丽,时而婉转激昂,受到后世广泛赞誉。他的一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诗歌常表现出对政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太湖诗》创作于吴王阖闾时期,正值吴国鼎盛之时,但由于国家内部的矛盾与外部的威胁,诗人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与忧虑,揭示了历史的无情和王权的脆弱。
诗歌鉴赏:
《太湖诗》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皮日休对吴国衰败的反思。诗中描绘的太湖,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隐喻了国家的命运。开篇即以吴王的厌倦入手,表达了对权位无常的深刻洞察。接着,诗人通过对姑苏台和湖面景象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绪,仿佛在嘲讽那种一味追求享乐而忽视国家命运的愚蠢。
诗中对美人的提及如郑妲与西施,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人性虚妄的揭示。她们的存在仿佛是国家繁华的象征,但在国家破灭的背景下,显得格外苍凉。后半部分描绘的“国破沟亦浅,代变草空绿”,更是对历史变迁的无奈感慨,反映出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主题,表现出一种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充满了历史的哲思与人情的冷暖。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吴王厌得国,所玩终不足: 吴王对国家的安定感到厌倦,享乐终究不能填满内心的空虚。
- 一上姑苏台,犹自嫌局促: 即使站在如此高大的姑苏台上,依然觉得空间狭窄,暗指权位的局限。
- 艅艎六宫闹,艨冲后军肃: 宫中船只喧闹,战船却让后军肃然起敬,反映出权力的无奈。
- 一阵水麝风,空中荡平渌: 轻风吹拂,荡平湖面的波光,暗示着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动荡。
- 鸟困避锦帆,龙跧防铁轴: 鸟儿躲避华丽的帆,龙舟则警惕着铁桨,体现出对安全的顾虑。
- 流苏惹烟浪,羽葆飘岩谷: 描绘船上的装饰在水波中轻轻晃荡,展现出一种优雅的意象。
- 灵境太蹂践,因兹塞林屋: 美好的境地遭到践踏,生灵的栖息地也被填满,象征着国家的衰败。
- 空阔嫌太湖,崎岖开练渎: 对太湖的空旷表示厌烦,开辟的练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 三寻齾石齿,数里穿山腹: 形象地描绘了探索的艰难与不易。
- 底静似金膏,砾碎如丹粟: 湖底的宁静与碎石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表面与内在的不同。
- 波殿郑妲醉,蟾阁西施宿: 提到美人们在波殿与蟾阁的安眠,讽刺权力下的奢华与无奈。
- 几转含烟舟,一唱来云曲: 描绘了轻舟在烟雾中游荡,悠扬的歌声随风而来,展现出一种飘渺的美感。
- 不知阑楯上,夜有越人镞: 夜里越人的箭矢隐现,暗示了潜在的危险与威胁。
- 君王掩面死,嫔御不敢哭: 君王的死令人震惊,妃嫔们不敢哭泣,表现出权力的脆弱与悲剧。
- 艳魄逐波涛,荒宫养麋鹿: 美丽的幽魂随波而逝,宫殿荒凉,反映出国家破碎后的凄凉。
- 国破沟亦浅,代变草空绿: 国家破败,沟渠也变得浅薄,时代更替,草木失去生机。
- 白鸟都不知,朝眠还暮浴: 白鸟无所觉,早晚都安然自得,象征着历史的无常与人类的无知。
修辞手法:
- 比喻: “底静似金膏”将湖底的宁静比作金膏,形象生动。
- 拟人: “艳魄逐波涛”赋予了魂灵以行动,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吴王的反思与对太湖的描绘,折射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脆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湖: 象征国家的命运与自然的伟大,宽广而深邃。
- 吴王: 代表权力与统治者,体现出国家的荣耀与衰败。
- 美人: 如郑妲、西施,象征着美好与奢华,反映出历史的兴衰与人间的虚妄。
- 白鸟: 表示自然的安宁与无知,象征着对历史变迁的漠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吴王名为: A. 齐王
B. 吴王阖闾
C. 越王勾践
D. 汉王 -
填空题: “一阵水麝风,空中荡平__。”
-
判断题: 诗中提到的西施是吴王的宠妃。 (对/错)
答案:
- B. 吴王阖闾
- 渌
- 错 (西施是越国的美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太湖诗》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都表现了对故国的思念与对历史的深刻感慨。李白的作品侧重于个体情感的抒发,而皮日休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与历史的沉浮。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皮日休的生平与作品分析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