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寺》
时间: 2025-01-06 15:21: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缙云寺
冯时行 〔宋代〕
借问禅林景若何,
半天楼殿冠嵯峨。
莫言暑气此中少,
自是清风高处多。
岌岌九峰晴有雾,
瀰瀰一水远无波。
我来游览便归去,
不必吟成证道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问道:禅林的景色如何?半天的楼殿巍峨挺拔,巍峨如山。不要说这里的暑气少,实际上清风在高处更为频繁。九峰在阳光下云雾缭绕,远处的水面波澜不惊。我来游览,便准备归去,不必吟唱成诗以证道理。
注释:
- 借问:借用问句,表示请求指教。
- 禅林:指禅宗的寺庙和环境,具有宁静、致远的意境。
- 冠嵯峨:巍峨而立,形容楼殿的高大。
- 暑气:夏季的炎热气候。
- 岌岌:形容高耸的样子。
- 瀰瀰: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 证道歌:指通过吟唱表达对道理的理解和领悟。
典故解析:
缙云寺位于中国浙江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诗中提到的“禅林”,象征着佛教的宁静与超脱;而“证道歌”则反映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理解,强调不必依靠歌唱来证明自己的信仰和领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冯时行,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末年,活跃于南宋时期,以山水诗和禅诗著称,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冯时行游览缙云寺时,表达了在禅林中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佛教文化的认可和对心灵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缙云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领悟与体会。诗的开头,诗人借问禅林的景致,显示出一种谦逊和求教的态度。接着,他用“半天楼殿冠嵯峨”描绘出高耸的寺庙,展现出一种庄严与静谧的氛围。诗中提到的“莫言暑气此中少,自是清风高处多”,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气候的独特理解,强调了在高处更能感受到清凉的风,这暗示了高处的宁静与心灵的超然。
接着,诗人写到“岌岌九峰晴有雾,瀰瀰一水远无波”,描绘出一幅朦胧而又宁静的山水画面,仿佛使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恬淡。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游览后的感受,他并不急于吟诵道理,而是选择归去,这反映了他对禅宗的理解:真正的领悟不在于言语,而在于内心的体验与感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借问禅林景若何:诗人以询问的方式引入主题,表达对禅林美景的向往。
- 半天楼殿冠嵯峨:描绘了楼殿的高大巍峨,给人以庄重感。
- 莫言暑气此中少,自是清风高处多:通过对比,强调在高处的清凉感受,表达心灵的超然。
- 岌岌九峰晴有雾,瀰瀰一水远无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水的朦胧与宁静。
- 我来游览便归去,不必吟成证道歌:表达了诗人对游览的满足与对道理的理解,强调心灵的宁静胜于表面的吟唱。
-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如“半天楼殿”),对仗(如“岌岌九峰”与“瀰瀰一水”),通过这些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意象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表达诗人对禅宗文化的理解与追求,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感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禅林:象征着心灵的宁静和对自然的向往。
- 楼殿:代表着佛教的庄严与神圣。
- 九峰:体现出自然的雄伟和神秘感。
- 清风:象征着心灵的清净与自在。
- 一水:代表着内心的平静与无波的思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半天楼殿”指的是什么? A. 高耸的山峰
B. 庄严的寺庙
C. 流动的水面 -
诗人强调“暑气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A. 地势低洼
B. 清风在高处多
C. 树木繁茂 -
诗人最后选择“归去”的原因是? A. 天色已晚
B. 不必吟成证道歌
C. 感到疲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 比较冯时行的《缙云寺》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冯时行更侧重于禅宗哲理的表达,而王维则更多地渗透了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抒情。两者的不同风格反映了各自对自然与人生的不同理解。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冯时行及其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