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观读未见书》

时间: 2025-01-09 00:27:02

汉规群玉府,东观近宸居。

诏许无双士,来观未见书。

皇文开万卷,家学陋三馀。

竹帛森延阁,星辰绕直庐。

诸生起孤贱,天子自吹嘘。

愿以多闻力,论思补帝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规群玉府,东观近宸居。
诏许无双士,来观未见书。
皇文开万卷,家学陋三馀。
竹帛森延阁,星辰绕直庐。
诸生起孤贱,天子自吹嘘。
愿以多闻力,论思补帝裾。

白话文翻译:

汉朝的规矩在群玉府,东观近乎宸居。
诏令允许无双的士子,来观看尚未见过的书籍。
皇家的文献开卷万册,而我家学渊博却仅仅三余。
竹简和帛书在延阁中错落有致,星辰环绕着这座直庐。
许多学子出身卑微,天子却自我吹嘘。
我愿以自己的博学,来辅助帝王的治理。

注释:

  • 汉规:汉代的法令和规章。
  • 群玉府:指皇宫,群玉指珍贵的玉,形容皇宫的华美。
  • 东观:东观是指东观殿,皇帝的书房。
  • 无双士:指才华出众的士人。
  • 未见书:指尚未被阅读的书籍。
  • 皇文:指皇家的文献、书籍。
  • 家学陋三馀:家里的学问不深,只有三余的知识。
  • 竹帛:古代书写的材料,竹简和丝帛。
  • 直庐:指直立的房屋,可能指的是东观或书房。
  • 诸生:指众多的学子。
  • 孤贱:出身卑微。
  • 自吹嘘:自我夸耀。
  • 多闻力:广泛的知识和能力。
  • 论思补帝裾:希望通过讨论和思考来辅助帝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瘦石,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主张“诗中有画”,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文人对学术的追求和对皇权的反思,反映了黄庭坚对当时社会和学术环境的关注与思考。

诗歌鉴赏:

《东观读未见书》是一首充满思考与自嘲的诗作,表现了诗人对知识传承的渴望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开篇便以“汉规群玉府”引入,展现了皇家的严谨与华美,随后提到“无双士”与“未见书”,暗示了士子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未能接触更多书籍的遗憾。黄庭坚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学问的崇尚和对当时士人地位的无奈。

诗中“皇文开万卷,家学陋三馀”直言自己的学识相对皇家的文献之多显得微不足道,表现出一种谦卑和自省的态度。接下来的“竹帛森延阁,星辰绕直庐”则通过意象的描绘,展现出书籍与知识的丰厚,暗含对文化的重视。

最后两句“诸生起孤贱,天子自吹嘘”则引发了对社会地位和士人困境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天子的批评与对平民学子的同情。整首诗在情感上深刻而复杂,既有对知识的渴望,也有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反思,体现了黄庭坚作为文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汉规群玉府:引入了汉代的法制背景,暗示文人应遵循的规范。
    2. 东观近宸居:指向东观,表明诗人与皇室的亲近。
    3. 诏许无双士:强调士子对知识的渴求与机会的稀缺。
    4. 来观未见书:反映出士人对新知识的向往。
    5. 皇文开万卷:对比自己的学识浅薄。
    6. 家学陋三馀:自谦,表现出对自我学识的反思。
    7. 竹帛森延阁:描绘书籍的丰富与珍贵。
    8. 星辰绕直庐:象征文化的辉煌与知识的深邃。
    9. 诸生起孤贱:揭示了学子的地位与社会的不公。
    10. 天子自吹嘘:对皇帝自夸的讽刺。
    11. 愿以多闻力:表达了诗人希望为国家出力的愿望。
    12. 论思补帝裾:希望通过学识来辅佐帝王,表现出责任感。
  • 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皇文开万卷”与“家学陋三馀”),通过形象的意象(如竹帛、星辰)来增强诗歌的美感与深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知识的崇尚与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体现了士人对于文化传承和自我价值的思考,以及对国家治理的关怀。

意象分析:

  • 竹帛:象征着古代的文化与知识,代表着书籍的珍贵与重要性。
  • 星辰:象征着智慧与知识的光辉,象征文化的深邃与永恒。
  • 孤贱:代表着社会底层学子的艰难与无奈,反映出社会不平等的现实。

互动学习: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无双士”指的是怎样的人?

    • A. 普通学子
    • B. 才华出众的士人
    • C. 皇族成员
    • D. 学识渊博的老者
  2. 填空题:诗中“家学陋三馀”意为____

  3. 判断题:诗中表现了诗人对皇帝的赞美。(对/错)

答案

  1. B
  2. 学识浅薄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黄庭坚 vs 苏轼:两位诗人均为北宋杰出代表,黄庭坚的作品更注重对知识的渴望与社会的反思,而苏轼则常通过豪放的笔调表现对人生的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