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湖即事》
时间: 2025-01-08 07:51: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白湖即事
作者: 廖行之 〔宋代〕
乱蝉声里夕阳村,
野寺荒凉竹映门。
汩汩溪流新过雨,
芃芃禾稼已平原。
老僧不省论诗句,
初月犹能共酒樽。
莫为奔驰起归兴,
东西南北一乾坤。
白话文翻译
在蝉鸣声中,夕阳照耀着村庄,
荒凉的野寺,竹影摇曳在门前。
小溪潺潺,刚刚经过一场雨,
丰盛的稻谷,已经铺展在平原上。
老和尚不记得讨论诗句,
初升的月亮仍然能与酒樽相伴。
不要因奔波而生出归家的兴致,
无论东西南北,都是一片天地。
注释
字词注释
- 乱蝉声:蝉鸣声杂乱,形容夏季的气氛。
- 夕阳村:傍晚时分的村庄,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荒凉:指人烟稀少、景象冷清。
- 汩汩:形容水流声,清脆悦耳。
- 芃芃:形容禾稼茂盛的样子。
- 初月:新月,刚刚升起的月亮。
- 酒樽:酒杯,古代饮酒的器具。
- 奔驰:形容急速行走或旅行。
- 乾坤:天地,指宇宙或自然界。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明显的典故,但“老僧”和“酒樽”的意象,反映了诗人与自然、与人生的淡泊态度,可能与佛教的修行理念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廖行之,南宋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以其诗清新脱俗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宿白湖之际,反映了他在自然环境中所获得的宁静与思考,表现出对世事的淡泊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宿白湖即事》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人内心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描写黄昏时的村庄、清流和丰盈的稻田,营造出一种宁静、优雅的自然氛围。诗的前四句以“乱蝉声”和“夕阳村”开头,直接引入了夏日的气息,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然景象。荒凉的野寺与竹影则透露出一种孤独与静谧,似乎在述说着一种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接下来的两句“老僧不省论诗句,初月犹能共酒樽”,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泊。老僧的沉默无言,意味着对名利与诗句的超然,而初月的陪伴则象征着一种恬淡的生活情趣。最后两句“莫为奔驰起归兴,东西南北一乾坤”则是对人生的哲思,诗人似乎在劝诫自己和他人,不必因为世俗的奔波而迷失方向,广袤的天地中,心灵的归属才是最重要的。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展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纷扰尘世的淡然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乱蝉声里夕阳村”:在蝉鸣声中,村庄被夕阳照耀,描绘出傍晚的宁静景象。
- “野寺荒凉竹映门”:荒凉的寺庙,竹影摇曳,传达出一种孤独与静谧的氛围。
- “汩汩溪流新过雨”:溪水潺潺,刚经过雨水,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滋润。
- “芃芃禾稼已平原”:稻谷丰盛,展现出农业的富饶与自然的美好。
- “老僧不省论诗句”:老和尚对诗句无所顾忌,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 “初月犹能共酒樽”:新月与酒樽相伴,象征着宁静与恬淡的生活情趣。
- “莫为奔驰起归兴”:劝诫他人不要因为奔波而生出归家的心情。
- “东西南北一乾坤”: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应有一片宽广的天地。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描写荒凉的寺庙与丰盈的稻田形成对比,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思考。
- 拟人:溪流的声音被形容为“汩汩”,赋予自然以生命。
- 意象:月亮与酒樽的意象,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与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纷扰的淡泊,强调心灵的自由与广阔,让人感受到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蝉鸣:象征夏季、生命的活力,常与自然相连。
- 夕阳:寓意时光流逝,反映宁静与思考。
- 老僧:象征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常与智慧和宁静相关。
- 新月:象征新生与希望,与酒樽相伴,暗示生活的乐趣与恬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老僧”是指什么?
A. 一位年轻的僧侣
B. 一位超然的修行者
C. 一位诗人 -
诗中“汩汩溪流”中的“汩汩”是形容什么?
A. 鸟鸣
B. 风声
C. 水流声 -
诗的最后一句强调了什么?
A. 回家的重要性
B. 生活的奔波
C. 心灵的广阔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月夜与思乡的情感。
- 王维《鹿柴》: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宁静与内心的平和。
诗词对比
- 陶渊明《桃花源记》:两者均体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的逃避,但陶渊明更强调理想的世外桃源,而廖行之则是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 李白《静夜思》:两者都在描写月亮,但李白更强调思乡之情,而廖行之则反映出一种淡泊与洒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楚辞·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