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听书锺鱼半月声,浪傅移住竟何曾。
莫教少欠丛林债,更作今宵且过僧。
白话文翻译:
听那钟声如鱼在半月中游荡,波浪轻轻地扑打着岸边,究竟在何处停留呢?
别让自己在丛林中留下债务,今夜就只愿与僧人共度此时。
注释:
- 锺:古代的钟,常用于寺庙,发出清脆的声音。
- 鱼:在这里比喻钟声轻盈悠扬,犹如鱼在水中游动。
- 浪傅:波浪轻轻拍打,形容水的流动。
- 丛林债:指在林中或自然中留下的负担或牵挂,暗指人世间的纷扰。
- 过僧:与僧人共同度过时光,表达一种清净的心境。
典故解析:
“丛林债”可能源于佛教中对于世俗牵挂的批判,强调了要抛弃世俗的繁杂与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安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民生疾苦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在寺庙中的宁静时光,反思人生的意义,表达对世俗烦恼的超脱与向往。
诗歌鉴赏:
《寓仙林寺待班戏题》这首诗通过钟声和波浪的描写,营造出了一个宁静、超然的氛围。诗人在寺庙中聆听钟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和谐,内心却又有着对世俗牵挂的反思。诗中的“莫教少欠丛林债”一语,体现了对人生中负担的警惕,提醒人们要学会放下那些无谓的牵挂,珍惜当下的平和时光。
诗的最后一句“更作今宵且过僧”则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期望与僧人共同度过这一刻的宁静。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内心平静的渴望,传递出一种禅意的哲学,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听书锺鱼半月声:听到钟声,如同鱼在半月中游动,形象生动,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
- 浪傅移住竟何曾:波浪轻轻拍打,似乎在问,这种宁静的状态究竟能维持多久。
- 莫教少欠丛林债:劝诫自己不要在纷扰的世界中留下负担,强调了心灵的解脱。
- 更作今宵且过僧:表达了与僧人共度此时的愿望,体现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钟声比作鱼,增加了诗的情感和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波浪被赋予了动作,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和韵律美,使得读起来朗朗上口。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宁静的寺庙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内心清净的渴望与追求,反映了人对世俗烦恼的超脱。
意象分析:
- 钟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宁静。
- 波浪:代表着自然的变化与无常。
- 丛林:象征复杂的人生与世俗的纷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锺”指的是什么?
- A. 钟声
- B. 鱼
- C. 月亮
-
“浪傅”在诗中是指什么?
- A. 风
- B. 波浪拍打
- C. 流水
-
诗人希望与谁共度今宵?
- A. 朋友
- B. 僧人
- C. 自己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描写月夜的宁静与思乡之情。
- 王维的《鹿柴》: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寓仙林寺待班戏题》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一种宁静的自然景象,但杨万里更强调了内心的超脱,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之美的描写。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杨万里研究》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