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顾何警肃,山空起长烟。
群响隐不见,月明声在川。
崩湍向予怒,悲激毛发寒。
天地多险途,岂必我独然。
白话文翻译:
四周望去,何其庄严肃穆,山间空荡荡地升起长长的烟雾。
各种声音隐约可闻,但看不到源头,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河流的声音。
奔涌的急流向我咆哮而来,悲伤的激流使我的汗毛都竖立起来。
天地之间险恶的道路多得很,难道我就一定是孤单一人吗?
注释:
字词注释
- 警肃:警觉而严肃。
- 长烟:长长的烟雾。
- 群响:众多的声音。
- 崩湍:急流湍急的水流。
- 悲激:悲伤而激烈的情感。
- 毛发寒:形容因恐惧或寒冷而使汗毛竖立。
典故解析
此诗并无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整体意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身渺小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谦,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诗风多以写景抒情为主,常表现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
《滩下候风》系列诗作通常创作于诗人游历山川之际,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及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歌鉴赏:
《滩下候风 其二》一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敬畏。开篇四句,诗人四顾而生警觉,意指对周围环境的敏锐感知,尤其是“山空起长烟”,既描绘了自然的景色,也传达了内心的宁静与思考。接下来的“群响隐不见,月明声在川”则展现了夜色中的神秘感,声音虽无形但却真切存在,月光的照耀下,河流的声音似乎成为了自然的旋律。
后两句“崩湍向予怒,悲激毛发寒”则从情感的深度出发,形容奔涌而来的急流如同愤怒的呼喊,触动了诗人的内心,激起了他对生命的思考。最后一句提到“天地多险途,岂必我独然”,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感慨,强调人在自然中渺小而不孤单的哲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顾何警肃:四周环顾,感到环境的庄重与肃穆。
- 山空起长烟:在空旷的山峦中,烟雾缭绕,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象。
- 群响隐不见:听到众多声音,却无法看到其来源,增强了神秘感。
- 月明声在川:月光照耀下,河流的声音愈发清晰。
- 崩湍向予怒:急流如同愤怒的情绪冲向我。
- 悲激毛发寒:悲伤和激烈的情感让我不寒而栗。
- 天地多险途:天地之间的道路充满险恶与未知。
- 岂必我独然:难道我就一定是孤独的人吗?
修辞手法
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尤其在“崩湍向予怒”中,急流被拟人化,使得自然的力量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了在浩瀚天地中,个体的孤独与渺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着宏伟与坚定。
- 烟:代表着神秘与虚幻。
- 月:象征着明亮与宁静。
- 川:代表着流动与生命。
- 毛发:象征着内心的恐惧与震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清代
D. 明代 -
“崩湍向予怒”这一句中,“崩湍”指的是什么?
A. 风
B. 急流
C. 山石
D. 声音 -
诗中提到的“月明声在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境?
A. 自然的宁静
B. 人的孤独
C. 夜晚的神秘
D. 壮丽的景色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津》 王安石
诗词对比
《滩下候风 其二》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使用了月光作为意象,前者偏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了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