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久不得林风信,赋此代柬》
时间: 2025-01-02 05:31: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窗虚新正初破,惊心时序偷换。
飞鸿去后无消息,误入谁家庭院。
春又转。盼不到梅花反怪东风懒。
吟魂销黯。正玉漏摇愁,翠烟迷梦,寒月照清怨。
并州剪,难剪缠绵心茧。相思婉转萦满。
隔帷灯映屏纱淡,微逗春星数点。
离思远。共万缕垂杨绿到江南岸。
无眠忆遍。见烛泪成灰,香心已死,难道此情浅。
白话文翻译:
夜晚的窗户外,刚刚破晓,时光不知不觉间已悄然流逝。
飞去的鸿雁,之后没有任何消息,不知道误入了谁的家庭院落。
春天又一次转瞬即逝,却盼望不到梅花的开放,反倒怪东风懒惰。
我吟唱的灵魂愈发消沉,时钟滴答,愁绪摇曳,翠绿色的烟雾迷幻了梦境,寒冷的月光照得我更加怨愤。
即使并州的剪刀,仍无法剪断那缠绵的心茧,思念在心间萦绕。
隔着帷幕,灯光照映着轻纱,微微拨动着春星的点点。
离愁绵长,像万缕的柳条绿意延伸至江南岸边。
无眠之夜,思念无尽,看到蜡烛泪水化为灰烬,香心也已死去,难道这情感就如此浅薄?
注释:
- 夜窗虚新:夜晚的窗外尚未完全亮起,指清晨时分。
- 飞鸿:指鸿雁,象征远方的信使或思念。
- 东风:春风,象征春天的到来。
- 玉漏:指漏斗,古代计时器,象征时间的流逝。
- 翠烟:指春天的烟雾,带有梦幻色彩。
- 并州剪:并州为地名,这里用作比喻,意指情感的缠绵难断。
典故解析:
- 梅花:常用来象征坚韧和美好,特指春天的来临。
- 东风:在古诗词中常常与春天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温暖和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佩金,清代诗人,生活在变动的时代,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情感细腻且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诗人思念友人之时,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离别的忧伤。
诗歌鉴赏: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夜晚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和对离愁的深切体验。开篇以“夜窗虚新正初破”引入,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清晨氛围,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惊觉与忧虑。飞鸿无消息的意象,深化了对友人思念的无奈与焦虑。接着,诗人将春天的转瞬即逝与对梅花的渴望结合,表达对东风的怨怼,表现出在期待与失落之间的矛盾心理。
诗中“吟魂销黯”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时间在流逝,感情却愈加沉重。最后一段通过灯光与帷幕的描绘,呈现了一幅静谧的夜景,幽幽的思念与无眠的痛苦交织,令人感同身受。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中,透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失去的无奈,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窗虚新正初破:描绘清晨初现的感觉。
- 惊心时序偷换:感叹时间的快速流逝,带来惊慌。
- 飞鸿去后无消息:鸿雁去后,信件未到,传达思念的无奈。
- 误入谁家庭院:不知消息传递到了哪位朋友的家。
- 春又转:春天又一次过去,强化时间的流逝。
- 盼不到梅花反怪东风懒:期待梅花未现,怨恨东风迟缓。
- 吟魂销黯:吟唱的心灵感到消沉。
- 正玉漏摇愁:比喻时间流逝与愁绪交织。
- 翠烟迷梦,寒月照清怨:夜色朦胧,月光照射出怨恨的情感。
- 并州剪,难剪缠绵心茧:比喻情感缠绵难以割舍。
- 相思婉转萦满:思念如丝绸般缠绕。
- 隔帷灯映屏纱淡:夜晚灯光透过帷幕,灯影微弱。
- 微逗春星数点:点缀夜空的星星,象征遥远的思念。
- 离思远:表达离愁的绵长。
- 共万缕垂杨绿到江南岸:柳条的柔美与思念的延续。
- 无眠忆遍:无眠之夜,思念充满心头。
- 见烛泪成灰:蜡烛泪水滴落,象征时间的流逝。
- 香心已死,难道此情浅:对情感的深沉怀疑,仿佛感情已死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玉漏,表现流逝之快。
- 拟人:将东风描绘得懒惰,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相思婉转萦满”与“离思远”对仗工整,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表现出对友人无尽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人们在离别中的孤独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窗:象征孤独的夜晚。
- 飞鸿:象征思念与远方的消息。
- 梅花:寓意春天与希望。
- 寒月:象征孤寂与怨恨。
- 垂杨:象征柔美和思念。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画面,传达了诗人对时间、友情及情感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飞鸿去后无消息”意指: A. 鸿雁飞走了
B. 思念没有音讯
C. 再也不见
D. 以上皆是 -
“玉漏摇愁”中的“玉漏”是指: A. 一种乐器
B. 一种计时器
C. 一种饮品
D. 一种珠宝 -
诗中提到的“东风”是象征: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
D. 夏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白居易《长恨歌》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思念,但更多的是对亲情的怀念。
- 《静夜思》则通过月光抒发乡愁,与本诗中对情感的细腻描绘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全集》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