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推官母李氏挽词》

时间: 2025-01-04 10:46:18

南浦凄凉老逐臣,东坡还往尽幽人。

杯盘惯作陶家客,弦诵常叨孟母邻。

尚有升堂他日约,岂知负土一阡新。

今年我欲江湖去,暮雨连山宰树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
作者: 苏轼 〔宋代〕

南浦凄凉老逐臣,
东坡还往尽幽人。
杯盘惯作陶家客,
弦诵常叨孟母邻。
尚有升堂他日约,
岂知负土一阡新。
今年我欲江湖去,
暮雨连山宰树春。

白话文翻译:

在南浦的凄凉之地,老去的逐臣追随我,
东坡再回去,已没有幽人相伴。
杯盘已经习惯做陶家之客,
吟诵之间常常提到孟母的邻居。
尚有升堂的约定在未来,
怎知新坟已负土一阡。
今年我想去江湖,
却是暮雨连绵,山间树木正发春。

注释:

  • 逐臣:指跟随在外的老臣,此处指作客的老朋友。
  • 东坡:苏轼的号,意指自己。
  • 陶家客:指陶渊明的家,寓意与隐逸生活相关。
  • 弦诵:指吟唱诗文。
  • 孟母:指孟子的母亲,以其教育子女的故事著称。
  • 升堂:指升堂入室的约定,表示将来的期许。
  • 负土一阡:指一条新坟的土,暗示生离死别。
  • 江湖:指远游,寄寓对生活的追求。
  • 暮雨连山:描绘一种春雨绵绵的景象,寓意凄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为悼念潘推官的母亲李氏而作,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提到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关系,反映了苏轼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是一首饱含情感的挽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表达了对逝者的追思和对生活的思考。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南浦的凄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和无奈。提到“老逐臣”与“幽人”,暗示了随着时间流逝,昔日的朋友已不再,生活的孤独感愈加明显。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杯盘惯作陶家客”和“弦诵常叨孟母邻”,表现出作者对往日生活的怀念。

诗的后四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与无奈。“尚有升堂他日约”表现出对未来的憧憬,但“岂知负土一阡新”则暗示了生死之间的无常,令人深感惋惜。最后两句则以春雨连绵的景象,象征了生命的轮回与无尽的思念,表达了作者希望在江湖自由徜徉的愿望,却又被现实的重重阻隔所牵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浦凄凉老逐臣:南浦的环境萧瑟,老朋友因生老病死而逐渐远去。
  • 东坡还往尽幽人:自我感叹,曾经的美好时光已不复存在。
  • 杯盘惯作陶家客:自我调侃,习惯了在他人家中做客,失去了归属感。
  • 弦诵常叨孟母邻:常常吟诵古人的故事,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 尚有升堂他日约:未来还有许多约定与希望。
  • 岂知负土一阡新:意外的离别让人措手不及。
  • 今年我欲江湖去: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暮雨连山宰树春:描绘了环境的变化,寓意内心的凄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杯盘”“弦诵”,使诗句更富韵律感。
  • 比喻:通过“负土”来象征生命的结束。
  • 意象:如“暮雨”、“江湖”,构建出一种悠远的意境。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逝者的悼念,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情感基调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浦:象征萧瑟、孤独的环境。
  • 杯盘:象征交友的场合与往日的欢聚。
  • 弦诵:代表文化传承与个人修养。
  • 江湖:象征自由与追求理想的生活。
  • 暮雨:寓意生命的流逝和内心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此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友谊 B. 生命无常 C. 传统文化 D. 自由生活

  2. “负土一阡新”意思是? A. 新的开始 B. 负担沉重 C. 逝去的生命 D. 未来的希望

  3. 诗中提到的“东坡”是指谁? A. 苏轼 B. 陶渊明 C. 孟子 D. 王维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登飞来峰》:同样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渴望,但风格更为豪放。
  • 杜甫《春望》:通过对故国的思念,体现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关注,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