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屯田挽诗》

时间: 2025-01-04 11:06:19

京口年来耆旧衰,高人沦丧路人悲。

空闻韦叟一经在,不见恬侯万石时。

贫病只知为善乐,逍遥却恨弃官迟。

七年一别真如梦,犹记萧然瘦鹤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姚屯田挽诗
作者: 苏轼

京口年来耆旧衰,高人沦丧路人悲。
空闻韦叟一经在,不见恬侯万石时。
贫病只知为善乐,逍遥却恨弃官迟。
七年一别真如梦,犹记萧然瘦鹤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往年老友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京口的年岁已经让老朋友们相继衰退,许多高人都已失落,路人对此感到悲伤。只听说韦应物的《老子》依然流传,却再也见不到当年恬侯(指谢安)那样的风采。虽然贫病让我懂得了生活中的乐趣,但悠闲的生活也让我怨恨官职的辞去太迟。七年未见,真如梦境一般,依然记得那萧条的,瘦弱的鹤的姿态。

注释:

  • 京口:指京口(今江苏镇江),古代名胜之地。
  • 耆旧:年老的朋友。
  • 高人:指有才德的人。
  • 韦叟:指韦应物,唐代诗人,以其诗才著称。
  • 恬侯:指谢安,东晋名士,曾被称为“恬淡高雅”。
  • 万石:指万石的米,象征富饶的生活。
  • 贫病:贫苦与疾病。
  • 逍遥:悠闲自在。
  • 七年一别:指与朋友分别已久。
  • 萧然瘦鹤姿:形容瘦弱而清雅的姿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散文、词曲均有极高的成就,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苏轼对老友姚屯田的怀念之作。姚屯田是苏轼的朋友,因其去世而作此诗,表达了对友人的追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怀旧的情绪为主线,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情感深邃和对友谊的珍视。开头两句通过对京口往年老友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使人感受到岁月无情的流逝和高人的陨落。诗中提到的韦应物与恬侯,分别代表了古代的士大夫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反映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与对现实的失望。

“贫病只知为善乐,逍遥却恨弃官迟。”这一句则道出了作者的内心矛盾,一方面,贫病使他领悟了生活的真正乐趣,另一方面,悠闲的日子却让他对官职的辞去感到不满。这种情感交织,既是对个人境遇的反思,也是对社会的深刻理解。

最后两句“七年一别真如梦,犹记萧然瘦鹤姿”,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感状态,令人感慨时光的飞逝和对朋友的深切怀念。整体上,这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诗歌技巧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京口年来耆旧衰:京口的年岁已经让老朋友们逐渐衰老。
  2. 高人沦丧路人悲:那些高人已不复存在,路人对此感到悲伤。
  3. 空闻韦叟一经在:虽然听说韦应物的《老子》依然流传。
  4. 不见恬侯万石时:却已再也见不到恬侯(谢安)那种富贵的日子。
  5. 贫病只知为善乐:贫病交加让我明白生活中的乐趣。
  6. 逍遥却恨弃官迟:悠闲的生活让我怨恨辞官的时机太晚。
  7. 七年一别真如梦:七年未见,分离真似一场梦。
  8. 犹记萧然瘦鹤姿:仍然记得那萧条而清雅的鹤的姿态。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高人和路人的对比,形成了对比鲜明的情感状态;“萧然瘦鹤姿”则象征着友人的清雅和孤独,充满了深情的追忆。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友人姚屯田的怀念,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京口:象征着故乡与人情。
  • 高人:象征才华横溢的人。
  • 韦叟:代表着文化的传承。
  • 恬侯:象征着富贵与高雅的生活。
  • 瘦鹤:象征着孤独与清雅。

这些意象不仅承载了诗人的情感,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沉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京口”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北京
    B) 江苏镇江
    C) 浙江
    D) 河南

  2. “高人沦丧”中“高人”指的是? A) 诗人
    B) 有才德的人
    C) 官员
    D) 朋友

  3.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望
    B) 怀念
    C) 愤怒
    D) 快乐

答案

  1. B) 江苏镇江
  2. B) 有才德的人
  3. B) 怀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关怀。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姚屯田挽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在情感表达上均有对人生的思考,但李白更多的是豪情壮志,而苏轼则展现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人生的感慨,风格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诗词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