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声 暮春》

时间: 2025-01-04 09:13:39

飞絮燕泥香。

人立回廊。

新萍点绿满池塘。

抛尽榆钱千万个,难买春光。

小苑近昏黄。

树杪斜阳。

残霞暮霭两茫茫。

高下乱鸦归去也,触目思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飞絮燕泥香。人立回廊。新萍点绿满池塘。抛尽榆钱千万个,难买春光。小苑近昏黄。树杪斜阳。残霞暮霭两茫茫。高下乱鸦归去也,触目思乡。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飞絮和燕子的泥香弥漫在空气中,我站在回廊上。新鲜的浮萍点缀着池塘,绿意盎然。即使抛出千万个榆树的钱币,也无法换来这美好的春光。小园子在黄昏时分显得有些昏暗,树梢上洒下斜阳,残留的晚霞和暮霭交织在一起,朦胧而迷茫。高处和低处的乌鸦纷纷归巢,眼前的一切让我思念家乡。

注释:

  • 飞絮:指的是柳絮等植物的种子,春天时随风飘浮。
  • 燕泥香:指燕子筑巢时用泥土,带有春天的气息。
  • 榆钱:榆树的果实,形状像钱币,常用来比喻金钱。
  • 昏黄:黄昏的光线,呈现出一种微暗的色调。
  • 残霞:指傍晚时分的残留霞光。
  • 暮霭:傍晚时分的朦胧雾气。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特定的典故,但通过对自然风光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中提到的“榆钱”也可以反映出对物质的无奈,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距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友书,清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张友书的诗风格灵活多变,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来传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卖花声·暮春》创作于清代,正值春末之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珍惜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卖花声·暮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浓厚的情感,将春天的美丽与个人的忧愁紧密相连。开头的“飞絮燕泥香”便营造出一种春日的氛围,飞舞的絮和燕子的泥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气息。诗人在“人立回廊”中静静观察,带着对春天的欣赏和珍惜之情。接下来的“新萍点绿满池塘”则将春天的生机表现得淋漓尽致,浮萍的绿意象征着春天的繁荣与希望。

然而,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表达出了对春光的无奈与渴求。“抛尽榆钱千万个,难买春光”一句,掷金钱无法换来春光,折射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无能为力和对时间流逝的感伤。接着描绘的“树杪斜阳”与“残霞暮霭”,更是将黄昏的宁静与忧伤融入诗中,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情绪。

最后“高下乱鸦归去也,触目思乡”一句,将个人的情感推向高潮,乌鸦归巢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和对故乡的思念。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深情的情感流露,展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故乡的眷恋,令人倍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飞絮燕泥香:春天的柳絮和燕子的泥香,生动展现春的气息。
  2. 人立回廊:描绘诗人在回廊中凝视春天的情景。
  3. 新萍点绿满池塘:浮萍点缀池塘,展现春天的生机。
  4. 抛尽榆钱千万个,难买春光:即使倾尽所有金钱,也无法换来春天的美好。
  5. 小苑近昏黄:小园子在黄昏时分显得昏暗。
  6. 树杪斜阳:树梢上洒下斜阳,描绘出优美的自然景象。
  7. 残霞暮霭两茫茫:晚霞与暮霭交织,显得朦胧而迷离。
  8. 高下乱鸦归去也,触目思乡:乌鸦归巢,触动了诗人的思乡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榆钱”比喻金钱,表现对自然美的渴望。
  • 拟人:描绘鸟儿的归巢,赋予乌鸦情感。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珍惜与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飞絮: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无常。
  2. 榆钱:象征财富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 斜阳:象征黄昏的安宁与人生的流逝。
  4. 归巢的乌鸦:象征归属与思乡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榆钱”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时间
    C. 友情

  2. “残霞暮霭”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A. 清晨的阳光
    B. 黄昏的迷雾
    C. 正午的烈日

  3.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思乡之情? A. 飞絮
    B. 归巢的乌鸦
    C. 新萍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使至塞上》
  • 白居易的《忆江南》

诗词对比:

  • 比较张友书的《卖花声·暮春》与王维的《使至塞上》,两者都描绘了自然和个人情感,但王维更侧重于边塞的壮丽与孤寂,而张友书则更关注春天的细腻与思乡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张友书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