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僧(一作留别兰若僧)》

时间: 2025-01-17 10:14:21

行若独轮车,常畏大道覆。

止若员底器,常恐他物触。

行止既如此,安得不离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僧(一作留别兰若僧) 行若独轮车,常畏大道覆。
止若员底器,常恐他物触。
行止既如此,安得不离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行走和停留的思考,行走如同独轮车,常常忧虑在大路上会翻覆;停留如同圆底的器具,常常害怕被其他东西碰撞。既然行走和停留都是如此,那又怎么能不离开世俗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走、行走。
  • 独轮车:一种单轮的运输工具,比喻行走的不稳。
  • 大道:宽阔的道路,象征社会的主流。
  • :翻覆、倾倒。
  • :停留。
  • 员底器:底部圆形的器具,比喻停留的不稳。
  • 常恐:常常害怕。
  • 他物:其他物体。
  • :碰触。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通过比喻的方式传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思考。这种比喻和反思的方式在唐代诗歌中较为常见,常用于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琡,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以诗风清新见长,常以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为题材,表达对世事的感慨与思考。

创作背景: 《别僧》这首诗可能是在与一位僧人分别之际创作,反映出诗人对离别的感慨以及对行走与停留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思考。

诗歌鉴赏

《别僧》的意象独特,采用了行走与停留的比喻,展现出一种人生旅途中的不安与惶恐。诗中“行若独轮车”让人联想到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无法把握方向,反映了人在世俗生活中的无助与不安。而“止若员底器”则进一步强调了停留的脆弱与恐惧,仿佛人始终处于一种无法安定的状态。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告诫人们在世俗生活中难以寻求真正的安宁。

从情感上看,诗人对世俗的依恋与逃避交织在一起,既渴望离开纷扰的生活,又无奈地被现实所束缚。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诗句更具深度,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若独轮车:走路像独轮车一样,暗示在生活中行走的艰难与不安。
  • 常畏大道覆:常常害怕在宽大的道路上跌倒或遭遇危险,象征对人生路途的担忧。
  • 止若员底器:停下来的状态如同圆底的器具,意味着停留的脆弱。
  • 常恐他物触:常常害怕被其他东西碰撞,反映出对外界干扰的敏感。
  • 行止既如此:既然行走和停留都是如此的不安。
  • 安得不离俗:那么又怎么能够不远离世俗呢?表达出对世俗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独轮车”和“员底器”比喻人生的行走与停留,形象生动。
  • 对仗:行与止的对比,形成了明显的节奏感与结构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人生行走与停留中的不安与无奈,揭示了人们在世俗生活中难以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安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独轮车:象征着孤独与不安的行走方式,反映出人生道路的艰难。
  • 员底器:象征着不稳固的停留状态,表现出对外界干扰的敏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行若独轮车”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行走的快乐
    • B. 行走的不安
    • C. 行走的稳定
    • D. 行走的急促
  2. 诗中提到的“员底器”主要象征了什么?

    • A. 安稳的停留
    • B. 不稳固的状态
    • C. 美好的生活
    • D. 快乐的回忆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世俗生活的无奈
    • C. 对友谊的珍重
    • D. 对爱情的期盼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通过简单的意象反映内心的思考与情感。
  • 《登高》(杜甫):对人生的感慨与无奈,情感深沉。

诗词对比: 在陈琡的《别僧》中,侧重于行走与停留的哲学思考,而李白的《静夜思》则更强调对故乡的思念。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但都蕴含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