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起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2:51:47

梦破风烟迥,衾寒不自由。

钟声到枕曙,月影入帘秋。

雁过江山老,蛩吟草树愁。

整冠人共笑,两月不梳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梦破风烟迥,衾寒不自由。
钟声到枕曙,月影入帘秋。
雁过江山老,蛩吟草树愁。
整冠人共笑,两月不梳头。

白话文翻译

梦醒时,晨曦透过窗帘,风烟飘渺已远,感觉被冷被子束缚,无法自由自在。钟声在清晨时分响起,月影透过窗帘,映照着秋天的气息。大雁飞过,江山已显苍老,秋虫在草丛中悲鸣,令人愁绪满怀。整理好帽子的人们在一起欢笑,而我却已有两个月没梳头。

注释

字词注释

  • 梦破:梦醒了。
  • 风烟迥:指晨雾和晨曦的变化,形容清晨的景象。
  • 衾寒不自由:被子冰冷,无法自由活动。
  • 钟声到枕曙:钟声响起,时光已至清晨。
  • 月影入帘秋:月光透过窗帘,带来秋的气息。
  • 雁过江山老:大雁飞过,江山显得苍老。
  • 蛩吟:秋虫鸣叫。
  • 整冠人共笑:整理帽子的人们在一起欢笑。
  • 两月不梳头:两个月没有梳理头发,形象落魄。

典故解析

  • 该诗的意象和情感,反映了一个人在清晨醒来,感受秋天的愁苦,和社会生活的种种琐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抗击元朝侵略中表现出色,后被俘,仍坚持抗争,最终以身殉国。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灭亡前夕,诗人感受到外敌侵扰、国家动荡,心中愁苦。诗中通过秋天的意象,表露出个人的孤独与无奈,反映了战乱带来的悲凉情绪。

诗歌鉴赏

《晓起 其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勾画出一个清晨的情景,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愁绪与反思。开头两句“梦破风烟迥,衾寒不自由”描绘了从梦中醒来的那一刻,感觉被冷被子束缚,暗示了诗人心中对现实的无奈与不自由。接着,诗人通过“钟声到枕曙,月影入帘秋”展现出晨钟的清脆与月色的宁静,形成清晨的对比,既有宁静之美,又有时光流逝的无情。接下来的几句“雁过江山老,蛩吟草树愁”则将视角转向自然,透过大雁的飞翔与秋虫的鸣叫,传达出一种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最后一句“整冠人共笑,两月不梳头”则以自嘲的语气收尾,展现了在动荡岁月中,个人形象的无所谓与大环境的悲剧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诗的深度和层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梦破风烟迥:梦境破碎,清晨的风烟已远,暗示从梦中醒来,回归现实。
  2. 衾寒不自由:被子冰冷,使人感到窘迫与无奈。
  3. 钟声到枕曙:钟声响起,提醒人们时间的流逝。
  4. 月影入帘秋:月影映入窗帘,带来秋的气息,暗示季节的交替。
  5. 雁过江山老:大雁飞过,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江山的沧桑。
  6. 蛩吟草树愁:虫鸣悲鸣,传达出自然界的忧伤。
  7. 整冠人共笑:与人共聚欢笑,反映社会生活的轻松一面。
  8. 两月不梳头:自我嘲讽,展示个人生活的懈怠。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人内心的挣扎。
  • 拟人:通过“蛩吟”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钟声到枕曙,月影入帘秋”,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个人处境的反思,展现了在动乱中对生活的无奈与抗争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希望与逃避。
  • 钟声:时间的象征,提醒人们珍惜时光。
  • 月影:象征孤独与思念。
  • :代表离别与归属。
  • :秋虫,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衾寒不自由”是指什么?
    A. 被子温暖
    B. 被子冰冷
    C. 被子柔软
    D. 被子轻薄

  2. 诗中“整冠人共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忧伤
    B. 幸福
    C. 失落
    D. 愤怒

  3. “雁过江山老”中的“江山”指代什么?
    A. 自然景观
    B. 国家和历史
    C. 个人情感
    D. 战争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文天祥的《晓起 其一》和杜甫的《秋夕》,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文天祥更强调个人的无奈与动荡,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人间的悲欢离合。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文天祥诗文集》
  • 《古诗词赏析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