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清湖上三日存叟独不在坐即席有怀》

时间: 2025-01-14 17:38:38

石鼎吟方透,瑶觞醉未阑。

疏林花密缀,旧垒燕新安。

春半湖山好,夜深江海寒。

王孙隔芳草,初月正相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清湖上三日存叟独不在坐即席有怀
作者: 文天祥 〔宋代〕

石鼎吟方透,瑶觞醉未阑。
疏林花密缀,旧垒燕新安。
春半湖山好,夜深江海寒。
王孙隔芳草,初月正相看。

白话文翻译:

在清湖边醉酒吟唱,酒杯中香醇仍未尽。
稀疏的树林间鲜花缀满,旧日的城垒上燕子新栖。
春天已过一半,湖山美景依旧,夜深时江海却凉意袭人。
王孙与我隔着芳草,初月下正对相望。

注释:

字词注释:

  • 石鼎:指一种石制的器具,古人用来盛酒或作为祭器。
  • 瑶觞:瑶制的酒杯,象征美酒。
  • 疏林:稀疏的树林。
  • 旧垒:旧的城垒,暗指曾经的战场或旧地。
  • 王孙:指贵族后裔,或称有身份的人。

典故解析:

  • 王孙: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指代有身份的人,通常与诗人有相似的地位或背景,表达一种隔阂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以忠诚和勇敢著称,尤其在抵抗元朝侵略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在外游历之际,感怀身世与国家命运,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景致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醉酒吟唱的清湖之夜,诗人在醉意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夜晚的寒冷,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故人的思念。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酒宴场景,文天祥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然而,隔着芳草的王孙却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隔阂,这种情感的对比让整首诗更加深刻。诗中的对仗工整,意象鲜明,使得情感的表达更为生动而传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石鼎吟方透:诗人在湖边吟唱,酒杯中的酒刚刚透出香气,表现出一种惬意的状态。
  2. 瑶觞醉未阑:虽然饮酒已久,醉意仍未消散,暗示着诗人对美好时光的陶醉。
  3. 疏林花密缀: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稀疏的树林中点缀着繁花,展现出春天的生机。
  4. 旧垒燕新安:旧日的城垒上,新栖的燕子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5. 春半湖山好:在春天的中段,湖山的美景依旧如故,表现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6. 夜深江海寒:夜晚已深,江海的寒意袭来,暗示着一种孤独感与对往昔的思念。
  7. 王孙隔芳草:提到王孙,与自己隔着芳草,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8. 初月正相看:初月高悬,意象中充满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春半湖山好,夜深江海寒”,前后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王孙”代指有身份的人,暗示了诗人与世人的隔阂。
  • 意象:如“疏林花密缀”、“旧垒燕新安”等,生动地描绘了自然之美,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鼎:象征着宴会的热闹与欢愉。
  • 瑶觞:代表美酒与生活的享受。
  • 疏林: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幽远的感觉。
  • 旧垒:暗示历史的沉重与沧桑,承载着过往的记忆。
  • 王孙:象征社会地位与人际关系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文天祥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王孙”指的是:

    • A. 王公贵族
    • B. 诗人的朋友
    • C. 诗人的敌人
    • D. 一位普通人
  3. 诗中描绘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 A. 大海
    • B. 山川
    • C. 酒宴
    • D. 春天的湖山

答案:

  1. C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比较文天祥的《醉清湖上三日存叟独不在坐即席有怀》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个人情感的表达,但李白更为豪放,文天祥则显得沉静而内敛。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文天祥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