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楼席上赠张邦达教授,张癸未省闱门生也》
时间: 2025-01-19 22:40: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逍遥楼席上赠张邦达教授,张癸未省闱门生也
范成大
畴昔金门看选贤,一星终矣半英躔。
谁怜蛮府清池句,不著南山捷径鞭。
作者七人茅瘴地,肃霜九月菊残天。
浮生聚散如风雨,同倚东楼岂偶然。
白话文翻译:
曾经在金门(科举考试)中选拔贤才时,只有一颗星星,这样的光芒已经消失一半。
谁能怜惜那蛮府(南方)清池里的诗句,不像南山的捷径一样迅速?
在茅瘴地(指艰难的环境)中,作者们七人相聚,正值九月霜降,菊花已经凋残。
人生的聚散就像风雨一样无常,我们同在东楼上,难道是偶然的相遇?
注释:
- 金门:指的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
- 蛮府:指南方的地方,含有一定的贬义。
- 清池:形容诗文的清雅。
- 南山捷径鞭:比喻通往成功的捷径。
- 茅瘴地:指环境恶劣的地方,常用来形容艰苦的生活。
- 肃霜:指九月的霜降,象征秋天的凋零。
- 菊残天:菊花残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浮生:指人生,浮沉不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1193),字景仁,号无宇,晚号“梅溪”,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以诗词著称,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范成大的作品常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深思。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诗人因与张邦达教授相识而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提到的科举考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重视以及个人命运的起伏。
诗歌鉴赏:
范成大的《逍遥楼席上赠张邦达教授》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友谊及命运的独特见解。开头以“金门”引入,既是对选举贤才的回忆,也是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接着,诗人用“一星终矣半英躔”的比喻,传达出理想破灭的失落感,仿佛在提醒人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在中间部分,诗人提到“蛮府清池句”,暗示南方文人对诗歌的追求与他乡的孤独,表现了诗人对南方的叹息与不满。而“南山捷径鞭”的使用,进一步强调了成功的艰难与不易,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最后两句“浮生聚散如风雨,同倚东楼岂偶然”,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人生的聚散无常,人与人之间的相遇都是命运的安排,偶然与必然交织在一起,令人深思。
整首诗风格清新,意境深远,既有对人生的感慨,也有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展现了范成大作为诗人的深邃与广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畴昔金门看选贤:回忆往昔在金门(科举)中选拔人才的情景。
- 一星终矣半英躔:曾经的光辉如今已不再,象征理想的破灭。
- 谁怜蛮府清池句:感叹南方的文人诗句无人欣赏,流露出孤独之情。
- 不著南山捷径鞭:暗示不靠捷径,艰难前行。
- 作者七人茅瘴地:七位作者在艰难的环境中相聚。
- 肃霜九月菊残天:描绘秋天的萧瑟景象,象征生命的脆弱。
- 浮生聚散如风雨:人生的聚散无常,如同风雨般不可捉摸。
- 同倚东楼岂偶然:彼此相依的相遇,绝非偶然。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风雨”比喻人生的无常。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对仗工整,韵律感强。
- 象征:菊花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秋天的萧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人生的无常,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失落,传达出一种深沉而哲理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门:象征科举与理想。
- 蛮府:南方的孤独与无奈。
- 菊:象征秋天的凋零与生命的短暂。
- 东楼:象征相聚的场所,承载着友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金门”指的是哪个方面? A. 自然景观
B. 科举考试
C. 友谊的象征
D. 生活的理想 -
“浮生聚散如风雨”中的“风雨”象征什么? A. 欢乐
B. 无常
C. 友谊
D. 生命 -
诗人对南方的态度是: A. 赞美
B. 叹息
C. 无所谓
D. 期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将进酒》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友人的思念。
- 李白《将进酒》:展现了对人生及时行乐的态度,强调了享受人生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赋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逍遥楼席上赠张邦达教授》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领悟范成大对人生、友谊及理想的思考,同时也能欣赏到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