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禹门寺观瀑》

时间: 2025-01-17 10:47:39

好峰藏古寺,飞瀑下晴川。

万籁此俱寂,千寻独自悬。

殷雷松径里,转石禹门前。

不是忘机客,相看亦冷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禹门寺观瀑
作者: 秦仁 〔清代〕

好峰藏古寺,
飞瀑下晴川。
万籁此俱寂,
千寻独自悬。
殷雷松径里,
转石禹门前。
不是忘机客,
相看亦冷然。

白话文翻译:

在美丽的山峰后隐匿着一座古老的寺庙,
飞流直下的瀑布映衬着明亮的河流。
四周万物都显得宁静无声,
这瀑布却独自悬挂在千寻的高空。
雷声轰鸣在松林小径之中,
溪水转过石块流向禹门前。
我们并不是忘却世俗烦恼的客人,
只是相对而视,心中却冷漠无言。

注释:

  1. 好峰:美丽的山峰,形容景色秀丽。
  2. :隐藏、隐匿。
  3. 飞瀑:飞流而下的瀑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瀑布的动感。
  4. 晴川:清澈明亮的河流。
  5. 万籁此俱寂:四周一片寂静,万物都沉寂下来。
  6. 千寻:形容高远,千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表示非常高的意思。
  7. 殷雷:形容雷声的低沉而响亮。
  8. 松径:松树林中的小径。
  9. 相看亦冷然:虽然在一起,但彼此之间却没有温暖的交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仁,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为描绘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风格清新脱俗,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游禹门寺观瀑》创作于秦仁游览禹门寺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以及内心情感的反思。禹门寺以其壮丽的瀑布和古老的寺庙而闻名,是文人墨客游览之地。

诗歌鉴赏:

《游禹门寺观瀑》是一首描绘自然山水与心境的诗,通篇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开头两句“好峰藏古寺,飞瀑下晴川”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场景:高峰后隐匿的古寺与奔流不息的瀑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自然的壮丽与人文的厚重。

接下来的“万籁此俱寂,千寻独自悬”则将烘托出的宁静推向了极致,四周的寂静与瀑布的壮观相互映衬,使得这幅画面更加生动而立体。诗中提到的“殷雷松径里,转石禹门前”,更是将自然的声音与景象融汇在一起,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场景。

最后两句“不是忘机客,相看亦冷然”则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尽管身处如此美好的自然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依然冷漠,仿佛在质问人们是否真的能够忘却世俗烦恼,回归内心的宁静。全诗在美景与冷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好峰藏古寺:美丽的山峰掩映着古老的寺庙,描绘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2. 飞瀑下晴川:瀑布飞流直下,映衬着明亮的河流,展现出壮观的自然景象。
  3. 万籁此俱寂:四周一片寂静,强调宁静的氛围。
  4. 千寻独自悬:高悬的瀑布,体现了大自然的壮丽。
  5. 殷雷松径里:雷声在松林小径中回响,渲染了自然的声音。
  6. 转石禹门前:溪水绕过石块流向禹门,展现了动态的自然景观。
  7. 不是忘机客:强调诗人并非只是一位忘却世俗的人。
  8. 相看亦冷然:即使在美景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然冷漠。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万籁此俱寂,千寻独自悬”,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景象与情感相结合,创造出深刻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人在自然面前的孤独与冷漠,引发人们对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好峰: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雄伟。
  2. 飞瀑:代表着生命的奔放与活力。
  3. 古寺: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4. 雷声:暗示着自然的力量与神秘。
  5. 松径:代表宁静的环境与内心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好峰”指的是什么?
    A. 古寺
    B. 美丽的山峰
    C. 瀑布

  2. “万籁此俱寂”中的“万籁”是什么意思?
    A. 万物
    B. 山川
    C. 声音

  3. 诗中表现出人与人之间什么样的关系?
    A. 亲密
    B. 冷漠
    C. 友好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 描绘了更为辽阔的自然景观,强调了诗人与自然的融合。
  • 李白《庐山谣》: 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