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冬)》
作者:刘焘 〔宋代〕
雪窗寒听孤灯灭。
灭灯孤听寒窗雪。
残漏惜衾闲。
闲衾惜漏残。
说时常恨别。
别恨常时说。
还不奈宵寒。
寒宵奈不还。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窗前,我听着孤独的灯光熄灭。灯灭了,我在寒窗边听雪的声音。床上余下的温暖让我感到惋惜,床铺闲置让我对那残留的温暖感到可惜。常常在说别离时感到恨意,别离的恨意常常在说的时候涌现。夜晚的寒冷就这样让我无可奈何。
注释:
字词注释:
- 雪窗:指窗户上凝结的雪,营造出寒冷的氛围。
- 孤灯:孤独的灯光,象征孤寂与寂寞。
- 衾:被子,这里指温暖的床被。
- 漏:指漏水的感觉,形容温暖的消逝。
- 奈:表示无可奈何,无法解决的意思。
典故解析: 诗中的“恨别”与“寒宵”都可以视为一种对离别与孤独的感慨,表明诗人对亲人或恋人的思念之情。此类情感在古诗词中常见,表现了古人对于离别的悲伤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焘,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清新婉约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尤其是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人情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冬季,诗人通过寒冷的环境反映内心的孤寂与思念,表现了冬季特有的清冷与孤独。诗中运用灯光、雪和床褥等意象,传达了对温暖的渴望与对离别的无奈。
诗歌鉴赏:
《菩萨蛮(冬)》是一首充满孤独与思念的词作,整首词通过对冬季环境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深切的情感。诗人以“雪窗寒听孤灯灭”开篇,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孤灯的熄灭象征着内心的孤寂。在描写中,诗人使用了“残漏惜衾闲”等句子,表达了对温暖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惋惜,仿佛在说即便是温暖也在逐渐消逝,令人心生惋惜。
在后半部分,诗人反复提到“恨别”,这不仅表现出对离别的感伤,也暗示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最后一句“寒宵奈不还”更是将孤独感推向高潮,夜晚的寒冷与无情让人倍感无奈,蕴含了深刻的情感冲突与人性的脆弱。
整首词通过音韵的对仗与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既有对季节的感慨,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使人感受到一种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窗寒听孤灯灭。”:在寒冷的窗前,听着孤独的灯光熄灭,营造出一种凄冷的氛围。
- “灭灯孤听寒窗雪。”:灯光熄灭后,只有窗外飘落的雪声相伴,进一步加深孤独感。
- “残漏惜衾闲。”:温暖的被褥已不再,诗人感到惋惜。
- “闲衾惜漏残。”:即便是闲置的被褥,仍然让人感到温暖的流失。
- “说时常恨别。”:在谈论时常常感到对离别的恨意。
- “别恨常时说。”:离别的痛苦常常在提起时再次浮现。
- “还不奈宵寒。”:却无可奈何于漫漫寒夜。
- “寒宵奈不还。”:在寒冷的夜晚,内心的孤独难以弥补。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灭灯孤听寒窗雪”,通过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反复:多次提到“恨别”,强调了情感的深刻与复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冬季孤独与离别的深刻感受,展现了诗人在寒冷夜晚对过往温暖的怀念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寒冷、孤独,传达出冬季的情感。
- 灯:暗示孤独与温暖的缺失。
- 衾:代表温暖的回忆,带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雪窗寒听孤灯灭”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环境?
- A. 温暖的房间
- B. 寒冷的冬夜
- C. 明亮的白天
-
“恨别”在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思念与痛苦
- C. 无所谓
-
诗人在最后一句中使用了哪个意象来强调孤独感?
- A. 太阳
- B. 星星
- C. 寒宵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将刘焘的《菩萨蛮(冬)》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前者更多地表达孤独与离别的情感,而后者则是对美好回忆的追忆与向往。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绪与情感,体现了古代词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