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寄情)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醉里瞢腾,昨宵不记归时候。
自疑中酒。耿耿还依旧。
恨不能言,只是天相负。
天知否。卷中人瘦。
一似章台柳。
白话文翻译:
在醉酒之中,我迷迷糊糊,昨夜已忘了归来的时候。
我怀疑这都是酒的错,心中依然是那样的惆怅。
恨不得能言表心声,偏偏是天公不作美。
你可知道?那纸卷中人愈发消瘦。
宛如那章台上的柳树。
注释:
- 醉里瞢腾:醉酒中神智模糊。
- 不记归时候:忘记了回家的时候。
- 自疑中酒:只好怀疑是酒的缘故。
- 耿耿:形容心中惆怅不已。
- 恨不能言:恨自己无法倾诉。
- 天相负:天意对我不公。
- 卷中人瘦:指的是自己在诗卷中描绘的形象消瘦。
- 章台柳:指的是古代女子在章台上垂柳旁的形象,象征愁苦与长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宋代词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著称。其词多描绘离愁别绪,充满生活的感悟与对人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一个秋夜,诗人因醉酒而沉浸于思绪中,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爱情的渴望。
诗歌鉴赏:
《点绛唇(寄情)》是一首情感细腻的词作,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开篇“醉里瞢腾,昨宵不记归时候”,描绘了诗人因醉酒而导致的迷离状态,表现出一种无所适从、错乱的情感。随着情节的推进,诗人自我反思,把内心的苦闷归结为酒的错,展现出一种无奈的情绪。接下来的“恨不能言,只是天相负”,更是将这种无奈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渴望表达的心声却被命运无情辜负,令人感到惋惜。最后的“卷中人瘦,一似章台柳”,通过对比,将自己和古代愁苦女子的形象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孤独感和相思之苦。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对“天相负”的无奈与哀伤,深刻揭示了人心中那份孤独与无助。刘辰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创造出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醉里瞢腾”:描绘醉酒后的迷糊状态,暗示内心的混乱。
- “昨宵不记归时候”:表现对时间的无意识,暗示醉酒带来的失控感。
- “自疑中酒”:反映诗人对自己情绪的自我怀疑,感受到酒的影响。
- “耿耿还依旧”:表达了内心的惆怅与苦闷,尽管醉酒,情感依然不变。
- “恨不能言”:心中对情感的压抑与无奈。
- “只是天相负”:将无奈归于命运,感慨人生的不公。
- “天知否”:向天发问,渴望得到回应。
- “卷中人瘦”:自我形象的消瘦,暗示内心的凋零。
- “一似章台柳”:将自己比作愁苦的柳树,传达出深沉的思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章台柳”,象征愁苦与思念。
- 拟人:将天赋予人性,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感慨。
- 对仗:词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对醉酒后迷乱状态的描写,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对情感的渴望,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 醉酒:象征无知与逃避,反映诗人对现实的无奈。
- 章台柳:古代女子的象征,表达愁苦与思念。
- 天:代表命运,反映人与命运之间的无力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醉里瞢腾”意为: A. 醉酒后迷糊
B. 醉酒后开心
C. 醉酒后清醒
D. 醉酒后忧伤 -
“卷中人瘦”中“人”指的是: A. 朋友
B. 自己
C. 情人
D. 诗人 -
诗中提到的“章台柳”象征: A. 快乐
B. 愁苦与思念
C. 自由
D. 财富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追忆与思念,但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
- 苏轼的《水调歌头》:呈现出壮阔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慨,情感表达更加开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