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思山吟 邵雍 〔宋代〕
只恐身闲心未闲,心闲何必住云山。 果然得手情性上,更肯埋头利害间。 动止未尝防忌讳,语言何复着机关。 不图为乐至于此,天马无踪自往还。
白话文翻译
我担心身体虽然闲适,但内心却未能真正闲静。如果内心真的闲静,又何必隐居在云山之中呢? 如果真的能够掌握自己的情感和本性,又怎么会愿意深陷于利害关系之中呢? 我的行为和举止从未刻意避免忌讳,我的言谈也不需要设置什么机关。 我没想到追求快乐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像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地来去无踪。
注释
- 身闲心未闲:指身体虽然闲适,但内心却未能真正闲静。
- 云山:指隐居的地方,常用来形容远离尘嚣的隐居之地。
- 情性:指人的情感和本性。
- 利害:指利害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 动止:指行为和举止。
- 忌讳:指应避免的事物或行为。
- 机关:指心机,即言谈中的计谋或策略。
- 天马无踪:比喻行动自由,不受拘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伊川,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理学思想,强调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实践。邵雍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常以理入诗,表达深邃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邵雍对内心修养的追求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在宋代,文人多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完善,邵雍的这首诗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身闲与心闲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内心真正闲静的向往。首句“只恐身闲心未闲”揭示了作者对内心状态的担忧,而“心闲何必住云山”则进一步阐释了真正的心闲不依赖于外在的隐居环境。后几句通过描述不拘泥于世俗忌讳和机关的言谈举止,展现了作者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生活态度。最后以“天马无踪自往还”作结,形象地描绘了作者追求的自由境界,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只恐身闲心未闲:表达了作者对内心状态的关注,担心身体虽然闲适,但内心却未能真正闲静。
- 心闲何必住云山:进一步阐释了真正的心闲不依赖于外在的隐居环境,强调内心的修养。
- 果然得手情性上: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情感和本性的掌握,认为这样才能真正超脱于世俗的利害关系。
- 更肯埋头利害间:反问句,强调不愿意深陷于利害关系之中。
- 动止未尝防忌讳:描述了作者的行为和举止不受世俗忌讳的限制,表现出自由和真实。
- 语言何复着机关:强调言谈不需要设置什么机关,即不需要心机和策略。
- 不图为乐至于此: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快乐的意外收获,达到了一种自由的境界。
- 天马无踪自往还:以天马行空的形象,比喻作者追求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身闲与心闲的对比,强调内心的修养。
- 反问:使用反问句“心闲何必住云山”和“更肯埋头利害间”,增强语气和表达效果。
- 比喻:以“天马无踪”比喻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追求内心的真正闲静和自由,强调内心的修养和超脱世俗的利害关系。通过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真实生活状态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山:象征隐居和远离尘嚣的生活环境。
- 天马无踪:象征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心闲何必住云山”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心闲需要隐居 B. 心闲不依赖于外在环境 C. 心闲需要住在云山 D. 心闲需要隐居和外在环境
-
诗中“天马无踪自往还”比喻了什么? A. 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B. 隐居的生活状态 C. 世俗的利害关系 D. 内心的修养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真实生活状态的向往。
- 王安石《泊船瓜洲》:表达了作者对内心修养和超脱世俗的追求。
诗词对比:
- 邵雍的《思山吟》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真实生活状态的向往,但邵雍的诗更强调内心的修养和超脱世俗的利害关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多首诗作,对宋代诗歌有深入的解读。
- 《邵雍诗集》:收录了邵雍的全部诗作,是研究邵雍诗歌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