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见义吟 邵雍 〔宋代〕
见善必为,不见则已。 量力而动,力尽而止。
白话文翻译:
见到善行必定去做,如果没见到就算了。 根据自己的能力行动,能力用尽就停止。
注释:
- 见善必为:见到好的行为就一定要去做。
- 不见则已:如果没有见到,那就罢了。
- 量力而动: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行动。
- 力尽而止:能力用尽了就停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以哲理为主,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邵雍的诗歌往往反映了他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强调顺应自然、量力而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邵雍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强调在面对善行时应当积极行动,但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行事,不可勉强。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而深刻,通过四句话传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念。首句“见善必为”强调了积极行善的态度,而“不见则已”则表明了一种随和的心态。后两句“量力而动,力尽而止”则是对行动的实际指导,提醒人们在行善时要考虑自己的能力,不可盲目行动。整首诗语言平实,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体现了邵雍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见善必为”:这句话强调了积极行善的道德要求,体现了作者的道德责任感。
- “不见则已”:这句话表明了一种随和的心态,如果没有见到善行,那就顺其自然。
- “量力而动”:这句话提醒人们在行善时要考虑自己的能力,不可盲目行动。
- “力尽而止”:这句话强调了在能力用尽时应当停止,不可勉强自己。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的“见善必为”与“不见则已”,“量力而动”与“力尽而止”形成了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的清晰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强调在行善时要积极主动,但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行事,不可勉强。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意象分析:
- “见善”:这个意象代表了道德行为的标准,是作者强调的积极行善的态度。
- “量力”:这个意象代表了行动的实际指导,提醒人们在行善时要考虑自己的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邵雍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见善必为”的意思是? A. 见到善行就一定要去做 B. 见到善行就避开 C. 见到善行就怀疑 D. 见到善行就观望
-
诗中“量力而动”的意思是? A. 根据自己的能力行动 B. 不顾能力行动 C. 超越能力行动 D. 放弃行动
答案:
- B. 宋代
- A. 见到善行就一定要去做
- A. 根据自己的能力行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中庸之道”,与邵雍的“量力而动”思想相近。
- 《道德经》:道家经典,强调“无为而治”,与邵雍的“力尽而止”思想相近。
诗词对比:
- 与《中庸》中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对比,邵雍的诗强调了在行善时的中庸之道。
- 与《道德经》中的“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对比,邵雍的诗强调了在行善时的无为而治思想。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邵雍集》:收录了邵雍的主要作品,包括诗歌和哲学著作。
- 《宋诗选》:收录了宋代多位诗人的作品,可以了解宋代诗歌的整体风格。
- 《中庸》:儒家经典,了解中庸之道。
- 《道德经》:道家经典,了解无为而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