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 邵雍 〔宋代〕 轮蹄交错未尝停,去若相追来若争。 料得中心无别事,苟非干利即干名。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车轮和马蹄交错不停,离去如同相互追赶,到来如同相互争夺。料想他们心中没有别的事情,如果不是为了利益就是为了名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轮蹄:指车轮和马蹄。
- 交错:交叉、错杂。
- 未尝停:从未停止。
- 去若相追:离去时如同相互追赶。
- 来若争:到来时如同相互争夺。
- 料得:料想、猜测。
- 中心:心中。
- 无别事:没有别的事情。
- 苟非:如果不是。
- 干利:追求利益。
- 干名:追求名声。
典故解析:
- 本诗未涉及具体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以哲理见长,善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邵雍在天津(今河南省洛阳市)感怀时所作,通过对人们忙碌追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功利心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人们为了名利而忙碌奔波的景象。诗中“轮蹄交错未尝停”一句,以车轮和马蹄的交错不停,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忙碌的状态。而“去若相追来若争”则进一步以追赶和争夺的意象,揭示了人们为了名利而相互竞争的激烈场面。最后两句“料得中心无别事,苟非干利即干名”,则是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深刻洞察,指出人们心中除了追求利益和名声之外,别无他事。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轮蹄交错未尝停”:通过车轮和马蹄的交错不停,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忙碌奔波的景象。
- “去若相追来若争”:以追赶和争夺的意象,进一步表现了人们为了名利而相互竞争的激烈场面。
- “料得中心无别事”:诗人猜测人们心中没有别的事情,暗示了人们追求名利的单一心态。
- “苟非干利即干名”:明确指出人们如果不是追求利益,就是追求名声,揭示了社会的功利心态。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轮蹄交错”和“去若相追来若争”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忙碌和竞争的场景。
- 对仗:诗中“去若相追来若争”和“苟非干利即干名”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社会功利心态的批判。诗人通过描绘人们为了名利而忙碌奔波的景象,揭示了人们心中的单一追求,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轮蹄:象征人们的忙碌和奔波。
- 相追:象征人们为了名利而相互追赶。
- 相争:象征人们为了名利而相互争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轮蹄交错未尝停”描绘了什么景象? A. 人们忙碌奔波 B. 人们悠闲自在 C. 人们相互交谈 D. 人们静止不动 答案:A
-
诗中“去若相追来若争”表达了什么意思? A. 人们相互帮助 B. 人们相互竞争 C. 人们相互合作 D. 人们相互忽视 答案:B
-
诗中“料得中心无别事”暗示了什么? A. 人们心中有多种追求 B. 人们心中只有名利 C. 人们心中无所追求 D. 人们心中充满爱 答案:B
-
诗中“苟非干利即干名”揭示了什么? A. 人们追求多样化的目标 B. 人们追求利益和名声 C. 人们追求精神满足 D. 人们追求物质享受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登飞来峰》:通过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 苏轼《题西林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诗词对比:
- 邵雍的《天津感事二十六首》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都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但邵雍的诗更侧重于对人们功利心态的批判,而王安石的诗则更侧重于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诗歌,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诗人的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