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升德施山斋三宿决定罪》

时间: 2025-01-01 12:42:01

四知无矫志。

二施启幽心。

简通避人物。

偃息还山林。

曲涧停驺响。

交枝落幔阴。

池台聚冻雪。

栏牖噪归禽。

石彩无新故。

峯形讵古今。

大车何杳杳。

奔马遂骎骎。

何以修六念。

虔诚在一音。

未泛慈舟远。

徒令愿海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德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升德施山斋三宿决定罪 江总 〔隋代〕

四知无矫志。二施启幽心。简通避人物。偃息还山林。曲涧停驺响。交枝落幔阴。池台聚冻雪。栏牖噪归禽。石彩无新故。峯形讵古今。大车何杳杳。奔马遂骎骎。何以修六念。虔诚在一音。未泛慈舟远。徒令愿海深。

白话文翻译:

我心中没有虚假的志向,两种施舍开启了深邃的心灵。简朴地避开世俗之人,安静地回归山林。弯曲的溪流停止了马车的声响,交错的树枝在帐幕下投下阴影。池塘和台榭聚集了冻结的雪,栏杆和窗户旁归巢的鸟儿喧闹。石头的色彩没有新旧之分,山峰的形状不随时间变化。大车在远处缓缓行驶,奔马迅速前进。如何修炼六种念想,虔诚在于一心。未能远航慈爱的船只,只是让愿望之海更深。

注释:

  • 四知:指内心的四种知识或智慧。
  • 二施:佛教术语,指财施和法施,即物质上的施舍和精神上的教导。
  • 简通:简朴而通达。
  • 偃息:安静休息。
  • 驺响:马车的声响。
  • 交枝:交错的树枝。
  • 幔阴:帐幕下的阴影。
  • 池台:池塘和台榭。
  • 栏牖:栏杆和窗户。
  • 石彩:石头的色彩。
  • 峯形:山峰的形状。
  • 大车:指缓慢行驶的车辆。
  • 奔马:快速奔跑的马。
  • 六念:佛教中的六种念想,包括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 一音:一心,指虔诚的心态。
  • 慈舟:比喻佛教的教义,指引人们渡过生死之海。
  • 愿海:比喻深远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江总(519-594),字总持,南朝陈代文学家,曾任陈朝的官员,后随陈后主投降隋朝。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和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江总在隋代至德二年(584年)十一月十二日,在山斋中三宿后,对自己内心的反思和决定。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逃避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教修行的虔诚。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林的静谧和自然景物的恒常,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四知无矫志”和“二施启幽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纯净和对佛教教义的接受。“简通避人物”和“偃息还山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山林的回归。诗中的自然景物,如“曲涧停驺响”、“交枝落幔阴”、“池台聚冻雪”等,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感受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最后,诗人通过“何以修六念”和“虔诚在一音”表达了对佛教修行的虔诚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四知无矫志”:诗人内心没有虚假的志向,表达了内心的纯净。
  2. “二施启幽心”:两种施舍开启了深邃的心灵,指财施和法施。
  3. “简通避人物”:简朴地避开世俗之人,追求简朴生活。
  4. “偃息还山林”:安静地回归山林,表达了隐逸的愿望。
  5. “曲涧停驺响”:弯曲的溪流停止了马车的声响,描绘了山林的静谧。
  6. “交枝落幔阴”:交错的树枝在帐幕下投下阴影,增加了诗的意境。
  7. “池台聚冻雪”:池塘和台榭聚集了冻结的雪,描绘了冬日的景象。
  8. “栏牖噪归禽”:栏杆和窗户旁归巢的鸟儿喧闹,增添了生机。
  9. “石彩无新故”:石头的色彩没有新旧之分,表达了自然的恒常。
  10. “峯形讵古今”:山峰的形状不随时间变化,强调了自然的恒久。
  11. “大车何杳杳”:大车在远处缓缓行驶,描绘了远处的景象。
  12. “奔马遂骎骎”:奔马迅速前进,形成了对比。
  13. “何以修六念”:如何修炼六种念想,指佛教的修行。
  14. “虔诚在一音”:虔诚在于一心,强调了内心的虔诚。
  15. “未泛慈舟远”:未能远航慈爱的船只,比喻未能深入佛教修行。
  16. “徒令愿海深”:只是让愿望之海更深,表达了深远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慈舟”比喻佛教的教义,“愿海”比喻深远的愿望。
  • 对仗:如“四知无矫志”与“二施启幽心”,“简通避人物”与“偃息还山林”。
  • 拟人:如“栏牖噪归禽”,将归巢的鸟儿拟人化,增添了生动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教修行的虔诚。通过描绘山林的静谧和自然景物的恒常,诗人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内心平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曲涧”、“交枝”、“池台”、“栏牖”:这些自然景物构成了诗中的主要意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感受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 “石彩”、“峯形”:这些意象强调了自然的恒常和不变,与诗人的内心追求相呼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二施”指的是什么? A. 财施和法施 B. 施舍和教导 C. 物质和精神 D. 施舍和修行

  2. 诗中“慈舟”比喻什么? A. 佛教的教义 B. 隐逸生活 C. 深远的愿望 D. 内心的平静

  3. 诗中“愿海”比喻什么? A. 深远的愿望 B. 内心的平静 C. 佛教的修行 D. 世俗的生活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厌倦。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江总的《至德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升德施山斋三宿决定罪》: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多地描绘了山林的宁静和自然景物的美,而江总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佛教修行的虔诚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全唐诗》:收录了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集》:收录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江总诗集》:收录了江总的《至德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升德施山斋三宿决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