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秋闺 二十三叠前韵》
时间: 2025-01-04 08:35: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粟黄如酒。问嫦娥广寒深处,似人间否。湿露微侵珠箔冷,檐影直窥星斗。渐冷信催来重九。万户疏砧喧玉杵,有征夫隔岁交河守。飞云起忆陇首。莫令沟水东西走。还省记花堆斜髻,橙搓香手。晓陌霜浓骑马滑,生怕衫罗凉受。听沙雁声寒渡口。素帛难传心事远,谱新词一阕奴儿丑。银筝拨西风牖。
白话文翻译
金色的栗子像酒一样丰盈。我想问嫦娥,在那广寒深处,她是否也和人间一样。湿露轻轻侵袭着珠帘,屋檐的影子直直地窥视着星斗。天气渐渐转凉,重阳节快到了。万户人家中,疏落的砧声响起,玉杵敲击着,远方的征夫在隔年守着交河。飞云飘起,我想起了陇头的景象。不要让沟水东流西去。我还记得花丛中的斜髻,橙子搓成香手。清晨的陌上霜重,骑马时生怕衫罗受到寒凉。听那沙雁在寒冷的渡口鸣叫,素帛难以传达远方的心事,我谱写新词一阕,却觉得丑陋。银筝轻拨,吹拂过西风的窗户。
注释
- 金粟:金色的栗子,象征丰收。
- 嫦娥:月亮上的仙女,寓意遥远的思念。
- 湿露:清晨的露水,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 重九:重阳节,象征着团圆与思念。
- 砧声:砧板上切菜的声音,代表生活的忙碌。
- 征夫:远行的男人,象征离别与思念。
- 飞云:云彩飘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沙雁:沙鸥,代表孤独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绍本(约1787—1858),字子方,号汀渔,晚清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金缕曲 秋闺》创作于清代,正值秋季,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与个人的孤独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秋天为背景,运用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嫦娥的思考,以及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开篇以“金粟黄如酒”描绘了秋季的丰收景象,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湿露微侵珠箔冷”描绘出秋夜的寒意,展现了孤独与寂寞。
“渐冷信催来重九”一句,暗喻着思念的加深。重阳节是团圆的日子,诗人却独自在秋闺中,倍感寂寞。后面的“万户疏砧喧玉杵”,则表现了人间的忙碌与活力,与诗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诗中多次提到“记”、“听”字,反映了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在的感慨。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思乡情怀,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在秋天的孤独与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金粟黄如酒:金色的栗子象征丰收,令人感到温暖和丰盈。
- 问嫦娥广寒深处,似人间否:诗人向月宫的嫦娥发问,表达对人间与月宫的对比,意在寄托自己的思念。
- 湿露微侵珠箔冷:秋夜寒露侵袭,珠帘冷清,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渐冷信催来重九:天气渐凉,重阳节临近,思念加深。
- 万户疏砧喧玉杵:人间生活繁忙,远离了诗人的孤独。
- 飞云起忆陇首:飞云飘动,唤起思念的回忆。
- 莫令沟水东西走:希望不要让沟水流动,暗示着对时间与离别的无奈。
- 还省记花堆斜髻,橙搓香手:回忆与爱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 晓陌霜浓骑马滑:清晨的霜重,骑马时生怕受凉,体现了对温暖的渴望。
- 听沙雁声寒渡口:听到沙雁的鸣叫,感受到孤独与寂寞。
- 素帛难传心事远:素帛难以传达远方的情感,表达了思念的无奈。
- 谱新词一阕奴儿丑:创作新词,却自觉丑陋,表达了对艺术与情感的自我怀疑。
- 银筝拨西风牖:银筝的弹奏与西风的吹拂,暗示着对生活的感慨与思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栗子比作酒,象征丰收与温暖。
- 拟人:将“檐影直窥星斗”赋予影子以人性化的行为。
- 对仗:如“湿露微侵珠箔冷”,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孤独的感受,展现了人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粟:代表丰收与温暖,象征家庭的美好生活。
- 嫦娥:象征着思念与远方的牵挂。
- 露水:代表了孤独与寒冷,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重九:象征团圆与思念,加深情感的层次。
- 沙雁:孤独与思念的象征,传达内心的寂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金缕曲 秋闺》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叶绍本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重九”是指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元宵节
- C. 重阳节
- D. 春节
-
诗中“湿露微侵珠箔冷”描绘了哪个季节的特征?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答案
- B. 叶绍本
- C. 重阳节
- C. 秋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声声慢·寻寻觅觅》 - 李清照: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感。
- 《天净沙·秋思》 - 马致远: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思乡情怀。
诗词对比
- 《金缕曲 秋闺》与《声声慢·寻寻觅觅》均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流露,体现了女性在思念中的孤独与柔情,但前者更注重自然景象的描写,后者则更强调内心的情感冲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叶绍本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词曲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