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送权府苏台道宗朝奉)》
时间: 2025-01-19 19:18: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庭芳(送权府苏台道宗朝奉)
作者:舒亶 〔宋代〕
阊阖天门,芙蓉春殿,几年目断鸡翘。
短蓬秋鬓,端幸倚琼瑶。
南圃花边小院,西湖畔云底双桥。
归时节,红香露冷,月影上芭蕉。
明朝,那可望,旗亭烟草,柳渡寒潮。
但万户千门,恨客歌樵。
戏彩光浮衮绣,听鸣珂响逼云霄。
应回首,绮裘醉客,还是独吹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春天的美丽景色中,送别权府苏台道宗朝奉的情景。开头提到阊阖(宫门)和芙蓉(蓉花),表达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接着提到短蓬秋鬓,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的沧桑。南圃和西湖的美丽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归时的气候则带来了一丝凉意,仿佛在暗示离别的伤感。
明天的景象令人期待,虽有烟雾缭绕,柳树轻摆,但心中仍有对游子的思念。诗中提到“万户千门”,则是对繁华的叹息,恨不得与游子共唱一曲。最后,词人描绘了夜晚的景象,听到铃声、看到月影,内心的孤独感愈发浓烈,似乎又回到了现实的孤独之中。
注释:
- 阊阖:古代宫门的称呼。
- 芙蓉:指荷花,常用以象征美丽的女子。
- 鸡翘:指鸡鸣,即早晨的时光。
- 琼瑶:美玉,象征美好的事物。
- 南圃:南方的花园。
- 红香露冷:形容花香四溢,但也有凉意,暗示离别的惆怅。
- 鸣珂:指马上的铃铛声,常用以描绘骑马出行的场景。
典故解析:
- 阊阖天门:常用于描绘宫廷的壮丽,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宫廷生活的向往与敬仰。
- 西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象征着美好的情感与景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舒亶,字景文,号云泉,宋代词人,以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他的诗词多描写山水、风景、人生哲理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为了送别权府的苏台道宗朝奉,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人事变迁的无奈。
诗歌鉴赏:
《满庭芳》是一首典型的宋代词作,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词中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象与离别的惆怅,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开篇的“阊阖天门,芙蓉春殿”便设置了一个美丽而又华丽的场景,令人仿佛置身于春日的宫廷之中。随着词句的发展,作者逐渐转向个人的情感,短蓬秋鬓的描写不仅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也引发了对过往岁月的回忆。
词中“南圃花边小院,西湖畔云底双桥”的描写则展现了自然景色的优美,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尽管离别在即,词人依然希望能够与友人共享这美好的时光。最后,词的尾声通过“应回首,绮裘醉客,还是独吹箫”表达了一种孤独感,尽管身处繁华,但内心却是孤独无依。
整首词情景交融,情感真挚,既有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又有对离别的感慨,展示了宋代词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阊阖天门,芙蓉春殿,几年目断鸡翘。”:描绘了宫廷的美丽景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 “短蓬秋鬓,端幸倚琼瑶。”:短发和秋鬓象征着岁月的沧桑,倚靠在美玉上则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依恋。
- “南圃花边小院,西湖畔云底双桥。”:描绘了南方花园与西湖的美丽景致,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归时节,红香露冷,月影上芭蕉。”:描绘了归来的时节,花香四溢,但露水却让人感到一丝寒意。
- “明朝,那可望,旗亭烟草,柳渡寒潮。”:展现了明天的期待,同时也带有对未来的不安。
- “但万户千门,恨客歌樵。”:表达了对繁华生活的叹息与对游子的怀念。
- “戏彩光浮衮绣,听鸣珂响逼云霄。”:描绘了夜晚的景象,通过声音和光影展现出一种梦幻的氛围。
- “应回首,绮裘醉客,还是独吹箫。”:最后的孤独感,通过对比表现出即使身处繁华,内心依然孤独。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琼瑶”用作美好事物的象征。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如“月影上芭蕉”。
- 对仗:如“南圃花边小院,西湖畔云底双桥”,展现了词人的修辞技巧。
-
主题思想:
- 这首词的主题是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离别的感慨,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阊阖:象征宫廷的华丽与权力。
- 芙蓉:象征美丽的女子与春天的生机。
- 西湖:代表自然美景与文化底蕴。
- 月影:象征孤独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阊阖天门”指的是: A. 自然景色
B. 宫廷的门
C. 一种花卉 -
词中提到的“短蓬秋鬓”暗示了什么? A. 年轻
B. 时间的流逝
C. 美丽 -
词的主题主要是: A. 旅行
B. 离别与思念
C. 战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满庭芳》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前者通过月亮意象呈现孤独与思念,后者则通过春天的美景与离别场景相结合,展现了深厚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读》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