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台随军入鹿耳门》
时间: 2025-01-19 19:49: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靖台随军入鹿耳门
施世骠 〔清代〕
僻峤潢池弄,王师待廓清。
海门奔兕虎,沙岛靖鲵鲸。
壁垒翘军肃,朝暾画戟明。
霜飞金雀舫,水涨碧波缨。
梐枑火荼列,铃钲鹅鹳成。
峰头孤月落,帏帐正谈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偏僻的山谷和池塘,王师在此待命,准备清扫敌寇。海门处有猛兽奔涌而来,沙洲上的岛屿则安静如鲸。防线严密,军队肃然,朝阳照耀着戟旗。霜雪飞舞,金色的船只在水面漂浮,水位上涨,碧波荡漾。火把和荼草排列整齐,铃铛声中鹅和鹳聚集。孤月降落在峰头,帐幕内正进行军事谈判。
注释
- 僻峤:偏僻的山谷。
- 潢池:池塘。
- 王师:指王朝的军队。
- 海门:海口,指海的出入口。
- 兕虎:形容猛兽,这里指敌人。
- 沙岛:沙洲上的小岛。
- 靖:安静、平定。
- 壁垒:防线、阵地。
- 翘军肃:军队整齐而严肃。
- 朝暾:朝阳。
- 画戟:一种武器,象征军队威武。
- 霜飞:霜雪飘落。
- 金雀舫:金色的船只。
- 梐枑火荼:指火把和荼草。
- 铃钲:铃铛的声响。
- 鹅鹳:一种鸟,象征和平。
- 孤月:孤独的月亮。
- 帏帐:帐幕,象征军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施世骠,清代诗人,生于清朝中期,曾任职于朝廷,对军事和边防有深刻的见解。他的诗作多描写军旅生活,风格雄浑,富有气势。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边防时期,反映了当时军队驻扎和防御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渴望和对敌人的警惕。
诗歌鉴赏
《靖台随军入鹿耳门》是一首描绘军旅生活的古诗,具有鲜明的历史和现实背景。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严谨的结构,展现了诗人对军队严整和防线稳固的赞美。开头两句描绘了环境与军队的关系,营造出一种紧张而肃穆的氛围。接着,诗人以猛兽与鲸鱼描写敌人和海洋的气势,展现了自然与战争的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中间部分通过描绘军队的装备与晨光的景象,表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力量。最后两句则将视线推向了军事谈判的场景,给人以深思,带来一种复杂的情感。
整首诗情感激昂,意象丰富,既有对敌人的警惕,也有对军队的信心。诗的节奏感强,给人以视听上的享受,体现了施世骠作为一位军事诗人的深厚素养与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僻峤潢池弄:描绘了一个偏僻的山谷和池塘,设置了诗的背景。
- 王师待廓清:王师在此待命,暗示了即将展开的军事行动。
- 海门奔兕虎:敌人如猛兽般来袭,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 沙岛靖鲵鲸:安静的沙洲如同鲸鱼,暗示了潜在的威胁。
- 壁垒翘军肃:防线严密,军队整齐,突显军队的威武形象。
- 朝暾画戟明:朝阳照耀着戟,象征着希望与胜利。
- 霜飞金雀舫:霜雪飘落,金色船只在水面,描绘了清冷的环境。
- 水涨碧波缨:水位上涨,波浪涌动,象征着情势变化。
- 梐枑火荼列:火把和荼草排列整齐,展现了军营的纪律。
- 铃钲鹅鹳成:铃声响起,鹅鹳聚集,象征了和平的愿望。
- 峰头孤月落:孤月降落,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思索。
- 帏帐正谈兵:帐幕中进行军事谈判,体现了军事策略和规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敌人比作猛兽,增强了敌人的威胁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与军队的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突显了战争的氛围。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渴望、对战斗准备的重视和对敌人的警惕,传达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谷与池塘:象征着偏僻的环境,暗示战争的隐秘与危险。
- 猛兽与鲸鱼:象征敌人的强大与威胁。
- 军队的戟旗:象征军队的威武与纪律。
- 霜与水波:自然元素的描绘,体现出环境的变化与战争的残酷。
- 孤月与帐幕:象征孤独与思索,暗示战争背后的复杂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王师”指的是哪个群体? A. 农民
B. 商人
C. 军队
D. 文人 -
“霜飞金雀舫”中的“金雀舫”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船只
B. 一种鸟
C. 一种武器
D. 一种植物 -
诗中提到的“孤月”象征着什么? A. 和平
B. 孤独与思索
C. 胜利
D. 暴风雨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从军行》 王昌龄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施世骠的《靖台随军入鹿耳门》与王昌龄的《从军行》都描绘了军旅生活,前者侧重于描写军队的纪律和环境,后者则更关注士兵的情感和战争的艰辛。施世骠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与军队的结合,构建了一种紧张的氛围,而王昌龄则通过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示了士兵的内心世界与对家国的眷恋。两首诗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情感表达及艺术手法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诗人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军事文学研究》
- 《施世骠诗文集》
以上内容提供了对《靖台随军入鹿耳门》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分析这首古诗。